第二章 醫學倫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醫學倫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重點部分!難點——難在記憶內容較多,突破方法是巧記、聯繫記憶和非精確記憶!)

1.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

1中國古代醫學道德思想的發展過程
2中國近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
3社會主義時期的醫學倫理學
4祖國醫學道德的優良傳統

2.國外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

1國外古代醫學道德思想
2國外近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
3當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

  

1.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

(1) 中國古代醫學道德思想的發展過程
(2) 中國近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
(3) 社會主義時期的醫學倫理學
(4) 祖國醫學道德的優良傳統

2.國外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

(1) 國外古代醫學道德思想
(2) 國外近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
(3) 當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

  重點、難點是什麼?如何突破?
  中外重要的醫學倫理思想,醫學倫理學發展的標誌性事件、思想。
  運用聯繫記憶、對照記憶、圖表記憶、模糊記憶等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一、中國醫學倫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中國古代醫學道德思想的發展過程
  形成(春秋末期、《淮南子》、神農嘗百草)——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反對草率、“知人愛人”、“留神”“精察”“勤求”“博采”——醫德規範的開拓者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篇較系統地提出了醫家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對病人的態度及與同行的關係等方面的道德準則——兩宋林逋在他的《省心錄•論醫》“恒德”人命生死之所系”——金元四大家,劉完素提倡“醫道以濟為良,以愈疾為善”——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醫家十要》 存仁心、勿重利,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陳實功《外科正宗•醫家五戒十要》(被美國的《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收錄,被認為是世界上較早成文的醫德法典)——清代喻昌著《醫門法律》明確提出醫生在診治病人時的醫德規範和是非標準,名醫費伯雄提出:“欲救人學醫則可,欲謀利學醫則不可。”
  至此,中國古代醫德思想歸納起來主要內容有:

  (1)仁愛救人,赤誠濟世的事業準則。
  (2)不圖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質。
  (3)一心救治,不畏艱苦的服務態度。
  (4)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的醫療作風。
  (5)不畏權勢,忠於醫業的獻身精神。
  這些古代醫學道德的優良傳統,至今仍然被後人傳誦和繼承,成為中醫學中寶貴的文化和精神遺產。

  (二)中國近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
  1926年的《中國醫學》刊有中華醫學會制定的《醫學倫理法典》,全文共2339個字,其中涉及到對一般醫療行為的論述。這在20世紀早期全世界的醫德規範中是少有的,體現了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所特有的醫學倫理觀。此法典還明確規定:醫生的職責應是實行人道主義,而非謀取經濟利益。
  1932年6月上海出版了由宋國賓主編的《醫業倫理學》,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醫學倫理學專著,表明中國已由傳統的醫德學進入到近代醫學倫理學階段。
  (三)社會主義時期的醫學倫理學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1941年給延安中國醫大的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為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醫學倫理學階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成為我國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新中國建國後,中國的衛生政策側重于預防為主、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和中西醫結合上,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時期醫學倫理學的價值取向,即為社會絕大多數人謀利益。

  二、國外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

  希臘《希波克拉底誓言》——古羅馬蓋侖——古印度——古阿拉伯時期的《邁蒙尼提斯禱文》“啟我愛醫術,複愛世間人”,“願絕名利心,一切為病人,無分愛與憎,不問富與貧,凡諸疾病者,一視如同仁——1803年帕茨瓦爾的《醫學倫理學》引進了醫際關係,第一個為現代的醫院提出道德準則——20世紀中葉l948年《日內瓦宣言》(生命神聖論、人道主義義務論是其核心理論)和1949年《國際醫德守則》——20世紀70年代後,現代醫學倫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生命倫理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adon 的頭像
    buadon

    舊人文與新醫學

    bua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