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解表劑

 

細目一:概述


  1.適用範圍 適用於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證。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瘧疾、痢疾等初起。
  2.應用注意事項

細目二:辛溫解表


  麻黃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麻黃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表實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配伍意義】
  麻黃得桂枝,一發衛分之鬱,一除營分之澀,合而為發汗峻劑,開表逐邪,散風寒而除身疼。杏仁與麻黃相配,宣降並用,以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為佐。
  炙甘草既調麻、杏之宣降,又緩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為使。
  【化裁運用】
  1.麻黃加術湯:素體多濕,又感風寒,症見身體煩疼、惡寒無汗者,加白術,以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2.大青龍湯:若風寒束表,裡有鬱熱,症見惡寒發熱、身疼痛、脈浮緊、不汗出而煩躁者,倍麻黃,加石膏及生薑、大棗,以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3.三拗湯:若風寒傷肺,鼻塞聲重,咳嗽胸悶者,去桂枝,加生薑,以宣散肺中風寒。
  4.華蓋散:素體痰多者,再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桂枝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桂枝 芍藥 生薑 大棗 炙甘草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幹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配伍意義】
  病機:衛強營弱,營衛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扶營弱,合則調和營衛。
  薑、棗同用,還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
  炙甘草益氣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助衛,合芍藥酸甘化陰以益營,兼調和諸藥為使。
  服法:溫服、溫覆
  【化裁運用】
  1.桂枝加葛根湯:若外感風寒,項背強而不舒,反汗出惡風者,是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於濡養,可酌減桂、芍用量,加葛根,以解肌發表,生津舒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若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或風寒在表誤用下劑後,表證未解而微喘者,加厚樸、杏仁,以下氣平喘。
  3.桂枝加桂湯:若表證發汗太過而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胸者,可加大桂枝用量,以溫通心陽,降逆平沖。
  4.桂枝加芍藥湯:若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陰,症見腹滿時痛者,則當倍用芍藥,以調和氣血,緩急止痛。
  九味羌活湯(錄自《此事難知》)
  【組成藥物】羌活 防風 蒼術 細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黃芩 甘草
  【功用】發汗祛濕,兼清裡熱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白,脈浮。
  【配伍意義】
  黃芩清氣,生地涼血,既除兼證之熱,又制諸藥之燥,共為佐。
  分經論治:羌活太陽、防風太陰、白芷陽明、細辛少陰、川芎厥陰、黃芩少陽
  香蘇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藥物】香附子 紫蘇葉 陳皮 炙甘草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氣郁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小青龍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麻黃 芍藥 細辛 乾薑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證候】風寒客表,水飲內停證。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配伍意義】
  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斂陰益營。
  溫化寒飲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
  【化裁運用】
  小青龍加石膏湯:若外邪與內飲相搏,兼有鬱熱,症見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酌加
  石膏,以清邪熱祈除煩躁。
  止嗽散(《醫學心悟》)
  【組成藥物】桔梗 荊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陳皮
  【功用】宣肺利氣,疏風止咳。
  【主治證候】風邪犯肺證。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外感風寒經服宣肺藥後,而咳仍不止者,亦頗適宜。
  辛溫解表劑證候辨識
  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脈浮
  無汗而喘(表實)         --- 麻黃湯
  頭痛惡風汗出(表虛)       --- 桂枝湯
  肢體酸痛、口微渴(兼濕、兼裡熱) ---九味羌活湯
  痰多而稀,或兼水腫(兼水飲)   --- 小青龍湯
  胸脘痞悶(兼氣滯)        --- 香蘇散
  咳嗽咽癢(風邪為主)       --- 止嗽散

細目三:辛涼解表


  銀翹散(《溫病條辨》)
  【組成藥物】連翹 銀花 桔梗 薄荷 牛蒡子 竹葉 生甘草 荊芥穗 淡豆豉 鮮葦根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證候】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配伍意義】
  劑芥穗、淡豆豉辛溫發散,以助逐邪解表之功共為臣。去性存用之法,也稱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桑菊飲(《溫病條辨》)
  【組成藥物】桑葉 菊花 連翹 薄荷 杏仁 桔梗 生甘草 葦根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證候】風溫初起。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功用】辛涼宣洩,清肺平喘。
  【主治證候】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汗出,喘咳氣急,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滑數。
  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
  【組成藥物】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芍藥 桔梗 生薑 大棗 甘草 黃芩 石膏
  【功用】解肌清熱。
  【主治證候】感冒風寒,鬱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幹,心煩不眠,咽幹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升麻葛根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藥物】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證候】麻疹初起。疹發不出,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薄而幹,脈浮數。
  辛涼解表劑證候辨識
  風熱壅肺、風寒化熱:發熱重,惡寒輕,口渴脈浮
  但咳,身熱不甚            --- 桑菊飲
  無汗或有汗不暢,咽痛         --- 銀翹散
  發熱重,喘咳,苔薄黃,脈滑數     --- 麻杏甘石湯
  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目疼鼻幹,眼眶痛 --- 柴葛解肌湯
  麻疹初起,疹發不出,目赤流淚     ---升麻葛根湯

細目四:扶正解表


  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藥物】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羌活 獨活 桔梗 茯苓 人參 甘草(生薑 薄荷)
  【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證候】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重取無力
  【配伍意義】正氣素虛.複感風寒濕邪。
  人參,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傷正。
  參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藥物】人參 紫蘇葉 幹葛 橘紅 半夏 前胡 茯苓 桔梗 枳殼 木香 甘草【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證候】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苔白脈弱
  麻黃細辛附子湯(《傷寒論》)
  【功用】助陽解表。
  【主治證候】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發熱,惡寒甚劇,神疲欲寐,脈沉微
  加減葳蕤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藥物】生葳蕤 生蔥白 淡豆豉 蘇薄荷 桔梗 東白薇 炙甘草 大棗
  【功用】滋陰解表。
  【主治證候】陰虛外感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幹。舌紅,脈數。
  虛人外感證候辨識
  虛人外感:惡寒,發熱
  憎寒壯熱,脈浮而重取無力       --- 敗毒散
  咳痰,倦怠無力,舌苔白,脈弱     --- 參蘇飲
  身熱,微惡風寒,心煩,舌紅,脈數   ---加減葳蕤湯
  惡寒甚,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沉無力 ---麻黃細辛附子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adon 的頭像
    buadon

    舊人文與新醫學

    bua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