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瀉下劑
第三單元 瀉下劑
細目一:概述
細目二:寒下
大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大黃 厚樸 枳實 芒硝
【功用】峻下熱結。
【主治證候】
(1)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硬,甚至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2)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實。
(3)熱厥、痙病、發狂等由裡熱實證所致者。
【化裁運用】
臨證應用本方,以痞、滿、燥、實四證及苔黃、脈實為主要依據。
1 小承氣湯:若陽明腑實,燥證未具而痞滿亦較輕者,去芒硝,並減枳實、厚樸用量以輕下熱結。
2 調胃承氣湯:若燥實在下,而痞滿之證未具或較輕者,去枳實、厚樸,加甘草以緩下熱結。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組成藥物】大黃 牡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功用】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證候】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凋,或善屈右足,牽引則痛劇,或時時發熱,身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
大陷胸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甘遂 大黃 芒硝
【功用】瀉熱逐水。
【主治證候】水熱互結之結胸證。心下痛,按之石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痛,拒按,大便秘結,日晡所小有潮熱,或短氣躁煩,心中懊,舌上燥而渴,苔黃膩,脈沉緊,按之有力。
寒下證候辨識
裡熱積滯證:大便秘結,苔黃厚,脈實
※ 見痞滿、燥、實四證及苔黃燥、脈實--- 大承氣湯
※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大黃牡丹湯
※ 心下硬滿疼痛拒按,脈沉有力---大陷胸湯
細目三:溫下
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功用】溫裡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證候】陽虛寒積裡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冷,苔白膩,脈弦緊。
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藥物】大黃 附子 乾薑 人參 芒硝 當歸 甘草
【功用】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證候】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配伍意義】
本方所主證候乃脾陽不足,寒積阻結所致。
方中附子溫壯脾陽,解散寒凝;大黃瀉積通便,蕩滌邪實。合而溫中寓通,攻下冷積為君。大黃屬“去性存用”之法。
細目四:潤下
麻子仁丸(《傷寒論》)
【組成藥物】麻子仁 芍藥 杏仁 枳實 厚樸 大黃 (蜂蜜)
【功用】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主治證候】脾約(腸胃燥熱,脾津不足證)。大便幹結,小便頻數。
濟川煎(《景嶽全書》)
【組成藥物】當歸 牛膝 肉蓯蓉 澤瀉 升麻 枳殼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證候】腎陽虛弱,精血不足證。大便秘結,小便清長,頭目眩暈,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
潤下證候辨識
津虧便秘:大便幹結
※ 脾約證:大便幹結,小便頻數---麻子仁丸
※ 小便清長,腰膝酸軟,舌苔白,脈沉遲---濟川煎
細目五:逐水
十棗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棗
【功用】攻逐水飲。
【主治證候】
(1)懸飲。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幹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脈沉弦。
(2)實水。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服用方法度其意義】
服法:沖服藥末。平旦服。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每服0.5~lg,每日1次,以大棗l0枚煎湯送服。
細目六:攻補兼施
黃龍湯(《傷寒六書》)
【組成藥物】大黃 芒硝枳實 厚樸 人參 當歸 甘草 (桔梗 生薑 大棗)
【功用】泄熱通便,補益氣血。
【主治證候】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下利純稀水,脘腹脹滿,硬痛拒按,身熱口渴,神倦少氣,譫語,甚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配伍意義】
桔梗,既開宣肺氣以利通腸,“欲降先升”。又與人參相配,補升並用,而防正隨下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