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單元 頭面軀體痛證

 

一、頭痛
  【病因病機】
  分為外感、內傷兩方面。外感頭痛,主要是風邪所致,每多兼寒、夾濕、兼熱,上犯清竅,經絡阻遏,而致頭痛。內傷頭痛,可因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所致。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陽妄動,上擾清竅;腎陰不足,腦海空虛,清竅失養;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腦失所養;恣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滯腦絡;外傷跌僕,氣血瘀滯,腦絡被阻,均可導致內傷頭痛。
  【辨證】
  頭痛總體上分為外感頭痛、內傷頭痛兩大類。按照頭痛的部位辨證歸經,前額痛為陽明頭痛,側頭痛為少陽頭痛,後枕痛為太陽頭痛,顛頂痛為厥陰頭痛。
  1.外感頭痛
  主症頭痛連及項背,發病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
  兼見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頭痛;頭痛而脹,發熱,口渴欲飲,小便黃,苔黃,脈浮數,為風熱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為風濕頭痛。
  2.內傷頭痛
  主症頭痛發病較緩,多伴頭暈,痛勢綿綿,時發時止,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作、加重。
  兼見頭脹痛,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陽上亢頭痛;頭痛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遺精,舌紅苔少,脈細無力,為腎虛頭痛;頭部空痛,兼頭暈,神疲無力,面色不華,勞則加重,舌淡,脈細弱,為血虛頭痛;頭痛昏蒙,脘腹痞滿,嘔吐痰涎,苔白膩,脈滑,為痰濁頭痛;頭痛遷延日久,或頭部有外傷史,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舌暗,脈細澀,為瘀血頭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外感頭痛
  治法祛風通絡,止痛。以督脈及手太陰、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列缺 百會 太陽 風池
  配穴 陽明頭痛者,加印堂、攢竹、合穀、內庭;少陽頭痛者,加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加天柱、後溪、申脈;厥陰頭痛者,加四神聰、太沖、內關。風寒頭痛者,加風門;風熱頭痛者,配曲池、大椎;風濕頭痛者,加陰陵泉。
  操作 毫針瀉法。風門拔罐或艾灸;大椎點刺出血。
  方義 百會、太陽可疏導頭部經氣。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功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
  【習題】
  外感頭痛應取何經腧穴為主
  A.督脈、手太陰、手陽明經穴
  B.督脈、手太陰、足少陽經穴
  C.任脈、手太陰、足少陽經穴
  D.手陽明、手太陰經穴
  E.手陽明、足陽明經穴

  
  『正確答案』B

 

 

  治療陽明頭痛,應配用
  A.印堂、攢竹、合穀
  B.率谷、外關、足臨泣
  C.天柱、後溪、申脈
  D.太沖、內關、四神聰
  E.血海、膈俞、內關

  
  『正確答案』A

  (2)內傷頭痛
  實證
  治法 疏通經絡,清利頭竅。以督脈及足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百會 頭維 風池
  配穴 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陽上亢者,加太沖、太溪、俠溪;痰濁頭痛者,加太陽、豐隆、陰陵泉;瘀血頭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內關。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百會、頭維疏通頭部經絡氣血。風池活血通經,清利頭目,調和氣血。
  虛證
  治法 疏通經絡,滋養腦髓。以督脈及足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百會 風池 足三裡
  配穴 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虛頭痛者,加三陰交、肝俞、脾俞;腎虛頭痛者,加太溪、腎俞、懸鐘。
  操作 風池 用平補平瀉法。餘穴均用補法。
  方義 百會疏調氣血以養腦髓。風池活血通經,調和氣血。足三裡補益氣血,滋養腦髓。
  血虛頭痛,應配合
  A.列缺、曲池、大椎
  B.太溪、腎俞、懸鐘
  C.血海、膈俞、內關
  D.太沖、太溪、俠溪
  E.三陰交、肝俞、脾俞

 
  『正確答案』E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枕、額、腦、神門,毫針刺或埋針或王不留行籽貼壓。對於頑固性頭痛可在耳背靜脈點刺出血。
  (2)皮膚針法 用皮膚針叩刺太陽、印堂及痛處,出血少量,適用於外感頭痛。
  []偏頭痛
  【病因病機】
  多與惱怒、緊張、風火痰濁有關。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鬱而化火;或惱怒急躁,肝陽上亢,風火循肝膽經脈上沖頭部;或體內素有痰濁,隨肝陽上沖而循經走竄,留滯於頭部少陽經脈。使經絡痹阻不通,故暴痛驟起。
  【治療】
  治法 疏泄肝膽,通經止痛。以足厥陰及手足少陽經穴為主。
  取穴 太沖 足臨泣 外關 豐隆 頭維 風池 率谷 角孫
  操作 發作時以遠端穴位為主,先刺,較強刺激瀉法。諸穴均用瀉法。

  二、面痛
  【病因病機】
  多與外感邪氣、情志不調、外傷等因素有關。風寒之邪侵襲面部陽明、太陽經脈,寒性收引,凝滯經脈,氣血痹阻;或風熱毒邪,侵淫面部,經脈氣血壅滯,運行不暢;外傷或情志不調,或久病成瘀,使氣血瘀滯,均可導致面部經絡氣血痹阻,經脈不通,產生疼痛。
  【辨證】
  主症面部疼痛突然發作,呈電擊樣、刀割樣、撕裂樣、火灼樣、針刺樣劇痛,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發作次數不定,間歇期無症狀,痛時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紅、流淚、流涎、流涕等,常因說話、吞咽、刷牙、洗臉、冷刺激、情緒變化等誘發。
  眼部痛,主要屬足太陽經病證;上頜、下頜部痛,主要屬手、足陽明和手太陽經病證;兼見面部有感受風寒史,遇寒則甚,得熱則輕,鼻流清涕,苔白,脈浮,為風寒證;有外傷史,或病變日久,情志變化可誘發,舌暗或有瘀斑,脈細澀,為氣血瘀滯。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疏通經絡,祛風止痛。以足太陽及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攢竹 四白 下關 地倉 合谷 風池
  配穴 眼部疼痛者,加絲竹空、陽白、外關;上額部痛者,加顴髎、迎香;下頜部痛者,加承漿、頰車、翳風、內庭;風寒證者,加列缺;風熱證者,加曲池、尺澤;氣血瘀滯者,加太沖、三陰交。
  操作 毫針瀉法。針刺時宜先取遠端穴,局部穴位在急性發作期宜輕刺。
  方義 攢竹、四白、下關、地倉,疏通面部經絡氣血。合谷為手陽明大經穴,面口合穀收,與風池相配可祛風、通絡、止痛。
  治療風熱面痛,除主穴外,應加用
  A.列缺、風門
  B.曲池、尺澤
  C.太沖、三陰交
  D.血海、膈俞
  E.太溪、腎俞

  
  『正確答案』B

  根據經絡辨證,面痛主要與以下哪組經脈相關
  A.手、足陽明及手、足少陽經脈
  B.手、足陽明及手、足太陽經脈
  C.手、足太陽及手、足厥陰經脈
  D.手、足少陽及手、足太陽經脈
  E.手、足陽明及手、足少陰經脈

  
  『正確答案』B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面頰、頜、額、神門,毫針刺或用埋針法。
  (2)刺絡拔罐法 選頰車、地倉、顴髎,三棱針點刺後行閃罐法,隔日l次。

  三、落枕
  【病因病機】
  多由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高低不適,或因負重頸部過度扭轉,使頸部經脈受損;或風寒侵襲頸項背,寒主收引,使筋絡拘急。頸項側部主要由手三陽經和足少陽經所主,因此,手三陽經、足少陽筋絡受損,氣血阻滯,不通則痛。
  【辨證】
  頸項強痛、活動受限,頭多向患側歪斜,項背牽拉痛,甚則向同側肩郡和上臂放射,頸項部壓痛明顯。
  本病屬手三陽和足少陽經筋證;兼見惡風畏寒者,為風寒襲絡;頸部扭傷者,為氣血瘀滯。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疏經通絡,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外勞宮 阿是穴 肩井 後溪 懸鐘
  配穴 風寒襲絡者,加風池、合穀;氣血瘀滯者,加內關及局部阿是穴;肩痛者,加肩髃、外關;背痛者,加肩外俞、天宗。
  操作 毫針瀉法。先刺遠端落枕穴、後溪、懸鐘,持續撚轉,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項部,一般疼痛可立即緩解。再針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或點刺放血。
  方義 外勞宮是治療本病的經驗穴。手太陽、足少陽經循行於頸項側部,取兩經腧穴後溪、懸鐘,與局部阿是穴合用,遠近相配,可疏調頸項部經絡氣血,疏筋通絡止痛。
  治療落枕的主穴是
  A.天柱、肩井、天髎、肩貞
  B.養老、後溪、合谷、陽池
  C.阿是穴、外關、合谷、肩井
  D.阿是穴、外勞宮、後溪、懸鐘
  E.後溪、外關、束骨、昆侖

  
  『正確答案』D

  2.其他治療
  (1)拔罐法 在患側項背部行閃罐法,應順著肌肉走行拔罐。
  (2)耳針法 選頸、頸椎、神門。毫針中等刺激,持續運針時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項部。

  四、漏肩風
  【病因病機】
  多因體虛、勞損、風寒侵襲肩部,使經氣不利所致。感受風寒,氣血阻痹,或勞作過度、外傷,損及筋脈,氣滯血瘀,或年老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皆可使肩部經絡氣血不利。不通則痛。肩部主要歸手三陽經所主,內外因素導致肩部經絡阻滯不通或失養而致肩痹。
  【辨證】
  主症 肩部酸重、疼痛,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或勞累而誘發或加重,患者肩前、後及外側均有壓痛,主動和被動外展、後伸、上舉等功能明顯受限,後期可出現肌肉萎縮。
  肩前部疼痛明顯,為手陽明經證;肩後部疼痛明顯,為手太陽經證;肩外側疼痛明顯,為手少陽經證。
  兼有明顯的感受風寒史,遇風寒痛增,得溫痛減,畏風惡寒,為外邪內侵;肩部有外傷或勞作過度史,疼痛拒按,夜間尤甚,為氣滯血瘀;肩部酸痛,勞累加重,或伴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為氣血虛弱。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通經活血,祛風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和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肩髃 肩髎 肩貞 肩前 阿是穴
  配穴 手陽明經證者,加合穀;手太陽經證者,加後溪;手少陽經證者,加外關。外邪內侵者,加合谷、風池;氣滯血瘀者,加內關、膈俞;氣血虛弱者,加足三裡、氣海。
  操作 足三裡、氣海用補法,餘穴均用瀉法。先刺遠端穴位,做較長時間的手法,行針後令患者活動肩關節,肩部穴位要求有強烈的針感。
  方義 肩髃、肩貞、肩髎是手三陽經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為局部選穴,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活血祛風而止痛。
  針灸治療漏肩風,敘述不正確的是
  A.以通經活血,祛風止痛為法
  B.局部穴常作為主穴
  C.宜根據經絡辨證分經取穴
  D.一般先刺局部腧穴,後刺遠端腧穴
  E.針刺遠端輸穴後,要求患者運動肩關節

  
  『正確答案』D

  漏肩風主要與以下哪組經脈的阻滯不通有關
  A.手太陽、手少陽、手厥陰
  B.手太陽、手陽明、手太陰
  C.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
  D.手太陰、手厥陰、足少陽
  E.手陽明、手陽明、足少陽

  
  『正確答案』C

  2.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 選局部壓痛點,用皮膚針或三棱針在肩部壓痛點點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選局部壓痛點,用當歸注射液或複方丹參注射液,每處注射2ml,隔日1次,l0次為l療程。

  五、肘勞
  【病因病機】
  病因 主要為慢性勞損,手三陽經筋受損是本病的主要病機。肘外部主要歸手三陽經所主,肘關節長期勞作。肘部的經脈慢性損傷,遷延日久,氣血阻滯,脈絡不通,不通則痛。
  【辯證】
  主症肘關節活動時疼痛,有時可向前臂、腕部和上臂放射,局部腫脹不明顯,有明顯而固定的壓痛點,肘關節活動不受限。
  【治療】
  治法 疏筋通絡。以局部阿是穴為主。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肘關節外上方(肱骨外上髁周圍)有明顯的壓痛點,加曲池、肘髂、手三裡、合穀;若肘關節內下方(肱骨內上髁周圍)有明顯的壓痛點,加陽穀、小海;肘關節外部(尺骨鷹嘴處)有明顯的壓痛點,加外關、天井。
  操作 毫針瀉法。在局部壓痛點採用多向透刺,或做多針齊刺,得氣後留針,局部可加溫和灸或加低頻電針。肘關節外上方疼痛明顯者,可用隔薑灸。
  方義阿是穴疏通局部經絡氣血,疏筋通絡止痛。
  肘勞的針灸辨證論治,敘述不正確的是
  A.辨證屬於絡脈病證
  B.治療以舒筋通絡為法
  C.以阿是穴為主穴
  D.阿是穴採用多向透刺,或作多針齊刺
  E.病變局部可加溫和灸或低頻電針

  
  『正確答案』A

  治療肘勞的主穴是
  A.少海
  B.小海
  C.曲池
  D.曲澤
  E.阿是穴

  
  『正確答案』E

  
  六、腰痛
  【病因病機】
  多與感受外邪、跌僕損傷和勞欲太過等因素有關。若感受風寒濕邪,邪客於經絡,經絡之氣阻滯;或長期從事較重的體力勞動,或腰部閃挫撞擊後未全恢復,經筋、絡脈受損,瘀血阻絡,均可致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若素體稟賦不足,或年老精血虧虛,或房勞過度,損伐腎氣,腰部經絡失于溫煦、濡養,也可致腰痛。
  腰部主要有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帶脈、腎經循行經過,故腰脊部經脈、經筋、絡脈的不通和失榮是腰痛的主要病機。
  【辨證】
  主症腰部疼痛。
  疼痛在腰脊中部,為督脈病證;疼痛部位在腰脊兩側,為足太陽經證。
  兼見腰部受寒史,天氣變化或陰雨風冷時加重,腰部冷痛重著、酸麻,或拘攣不可俯仰,或痛連臀腿者,為寒濕腰痛;腰部有勞傷或陳傷史,勞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兩側肌肉觸之有僵硬感,腰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者,為瘀血腰痛;起病緩慢,腰部隱隱作痛,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脈細者,為腎虛腰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活血通經。以局部阿是穴為主。
  主穴 阿是穴 大腸俞 委中
  配穴 寒濕腰痛者,配腰陽關;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腎虛腰痛者,加腎俞、命門、志室;督脈病證者,加後溪;足太陽經證者,加申脈。
  操作 主穴均採用瀉法。寒濕證加艾灸;瘀血證加刺絡拔罐;腎虛證配穴用補法,腎陽虛加艾灸。
  方義 阿是穴、大腸俞可疏通局部經脈、絡脈及經筋之氣血,通經止痛。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穴,疏通腰背部足太陽經氣,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與腰痛關係不密切的經脈是
  A.足太陽膀胱經
  B.足少陽膽經
  C.足少陰腎經
  D.帶脈
  E.督脈

 
  『正確答案』B

  疼痛在腰脊中部,主要與哪條經脈相關
  A.足太陽膀胱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少陽膽經
  D.帶脈
  E.督脈

  
  『正確答案』E

  疼痛在腰脊兩側,主要與哪條經脈相關
  A.足少陰腎經
  B.足太陽膀胱經
  C.足少陽膽經
  D.足厥陰肝經
  E.督脈

  
  『正確答案』B

  針灸治療腰痛的主穴是
  A.阿是穴、腎俞、太溪
  B.委中、昆侖、太溪
  C.阿是穴、大腸俞、委中
  D.阿是穴、背俞穴、太溪
  E.命門、昆侖、委中

  
  『正確答案』C

  腎虛腰痛除主穴外,應加取
  A.關元、腰陽關、昆侖
  B.膈俞、三陰交、血海
  C.太沖、肝俞、腎俞
  D.腎俞、命門、志室
  E.足三裡、脾俞、胃俞

  
  『正確答案』D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取患側耳穴腰骶椎、腎、神門,毫針刺後囑患者活動腰部;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皮膚針法 選擇腰部疼痛部位,用皮膚針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適用於寒濕腰痛和瘀血腰痛。
  (3)穴位注射法 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l和普魯卡因注射液2ml混合液,嚴格消毒後刺入痛點,無回血後推藥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坐骨神經痛
  【病因病機】
  因腰部閃挫、勞損、外傷等原因,損傷筋脈,致氣血瘀滯,不通則痛。風寒濕邪入侵,痹阻腰腿部;濕熱邪氣侵淫,濕著鬱久化熱,或機體內蘊濕熱,流注足太陽經脈,也可導致腰腿痛。本病以腰、臀、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的放射性、電擊樣、燒灼樣疼痛為主症,主要屬足太陽、足少陽經脈和經筋病證。
  【治療】
  治法 通經止痛。取足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大腸俞 腰夾脊 環跳 委中 陽陵泉 懸鐘 丘墟
  操作 毫針瀉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陽、足少陽經產生向下放射感為度,不宜多次重複。

  七、痹證
  【病因病機】
  主要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熱之邪侵入人體,痹阻關節筋肉筋絡,導致氣血痹阻不通而發本病。風寒濕邪侵入機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痹阻不通,不通則痛。根據病邪偏勝和症狀特點,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複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則為熱痹。
  【辨證】
  主症 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遊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痹(風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無紅腫熱脹,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寒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通痹止痛。取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及辨證選穴。
  主穴 阿是穴局部經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陰陵泉、足三裡;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據部位循經配穴。
  操作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痛痹、著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義 疼痛局部循經取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風邪偏盛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為痛痹,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濕邪偏盛為著痹,取陰陵泉、足三裡健脾除濕。熱痹取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
  辨證為行痹,應對證選用
  A.腎俞、關元
  B.膈俞、血海
  C.肝俞、太沖
  D.大椎、曲池
  E.陰陵泉、足三裡

  
  『正確答案』B

  若辨證為痛痹,應對證選用
  A.腎俞、關元
  B.大椎、曲池
  C.肝俞、太沖
  D.膈俞、血海
  E.陰陵泉、足三裡

  
  『正確答案』A

  2.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 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
  (2)電針法 選取上述穴位,針刺得氣後,通電針儀,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先用連續波5分鐘,後改疏密波,通電1020分鐘。
  (3)穴位注射法 用當歸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等,在病痛部位取穴,每穴注射0.51ml,注意勿注入關節腔。每隔l3日注射1次。
  【習題】
  某男,25歲,3日來頭痛如裹,痛無休止,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針灸治療除列缺、百會、太陽、風池外,宜取
  A.風門
  B.曲池
  C.豐隆
  D.陰陵泉
  E.足臨泣

 
  『正確答案』D

  某女,45歲,頭痛多年,後頭部疼痛固定不移,痛如椎刺,舌暗,脈細澀。針灸治療除百會、風池、足三裡外,宜取
  A.太陽、列缺、曲池
  B.太溪、腎俞、懸鐘
  C.三陰交、肝俞、脾俞
  D.太沖、太溪、俠溪
  E.阿是穴、血海、膈俞

  
  『正確答案』E

  某女,62歲,右面部疼痛2年。間斷發作,呈閃電樣劇痛,持續數秒,痛時面部抽搐,伴流淚、有灼熱感,苔薄黃,脈數。其辨證為
  A.風寒證
  B.風熱證
  C.氣血瘀滯證
  D.肝氣鬱滯證
  E.氣血不足證

  
  『正確答案』B

  某女,46歲,肩前部疼痛3天。緣於提重物所致,現上舉受限,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肩前部有壓痛,脈弦。針灸治療除主穴外,宜選取
  A.合谷、風池
  B.後溪、外關
  C.外關、列缺
  D.內關、膈俞
  E.足三裡、氣海

  
  『正確答案』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adon 的頭像
    buadon

    舊人文與新醫學

    bua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