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單元 婦兒科病證
一、月經不調
【病因病機】
本病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
月經先期,多因素體陽盛,過食辛辣,助陽生熱;或情志抑鬱,肝鬱化火,熱蘊胞宮;或久病傷陰,陰虛內熱,熱擾沖任,沖任不固;或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統攝無權,而致月經先期。
月經後期,或因外感寒邪,血為寒凝;或久病傷陽,陽虛內寒,運血無力;或久病體虛,陰血虧虛;或飲食不節,勞倦傷脾,化源不足,而致月經後期。
月經先後無定期,或因情志抑鬱,疏泄不及則後期,氣鬱化火,擾動沖任則先期;或因稟賦素弱,重病久病,腎氣不足,行血無力,或精血不足,血海空虛則後期,若腎陰虧虛,虛火內擾則先期。
【辨證】
1.月經先期(經早)
主症 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兼見月經量多,色深紅或紫,質黏稠,伴面紅口幹,心胸煩悶,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為實熱證;月經量少或量多,色紅質稠,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咽幹口燥,舌紅苔黃,脈細數,為虛熱證;月經量多或量少,色淡質稀,神疲肢倦,心悸氣短,納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氣虛證。
2.月經後期(經遲)
主症 月經週期推遲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潮。
兼見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則減,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脈沉緊,為寒實證;月經色淡質稀,量少,小腹隱痛,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虛寒證。
3.月經先後無定期(經亂)
主症 月經週期提前或錯後1~2周,連續2個月經週期以上,經量或多或少。
兼見經色紫暗有塊,經行不暢,胸脅、乳房、少腹脹痛,時歎息,噯氣不舒,苔薄白,脈弦,為肝鬱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腰骶酸痛,頭暈耳鳴,舌淡苔薄白,脈沉弱,為腎虛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1)月經先期
治法 清熱調經。取任脈、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關元 三陰交 血海
配穴 實熱證者,配太沖或行間、期門;虛熱證者配太溪;氣虛證者配足三裡、脾俞、腎俞;月經量多者配隱白;心煩者配神門。
操作 關元、三陰交用平補平瀉,血海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氣虛者針後加灸或用溫針灸。
方義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清熱和血,調理沖任。關元屬任脈,為足三陰經交會穴。是調理沖任要穴。血海調理血分,清血分之熱。三陰交調理肝脾腎,是調經要穴。
【習題】
某女,23歲,月經提前半年餘。每次提前10天左右,月經量多,色深紅,質粘稠,伴心胸煩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除關元、三陰交外,應加用
A.血海、行間、隱白
B.照海、太溪、隱白
C.血海、脾俞、子宮
D.命門、歸來、子宮
E.氣海、歸來、隱白
『正確答案』A
(2)月經後期
治法 溫經散寒,和血調經。取任脈、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氣海 三陰交 歸來
配穴 寒實證者,加子宮;虛寒證者,配命門、腰陽關。
操作 氣海、三陰交用毫針補法,可用灸法。歸來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可用灸法或用溫針灸。
方義 氣海可益氣溫陽,加灸溫經散寒。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調理三陰經而和血調經。歸來為足陽明經穴,可調理氣血而調經。
(3)月經先後無定期
治法 疏肝益腎,養血調經。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關元 三陰交 肝俞
配穴 肝鬱者,加期門、太沖;腎虛者,加腎俞、太溪;胸脅脹痛者,加膻中、內關。
操作 肝俞用毫針瀉法,其餘主穴用補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關元補腎培元,通調沖任。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能補脾胃、益肝腎、調氣血。肝俞疏肝理氣。
某女,30歲,月經週期不規律,經量時多時少,經色紫暗,胸脅乳房作脹,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除關元、三陰交、太沖外,應加用
A.腎俞、太溪
B.期門、太沖
C.血海、太沖
D.氣海、歸來
E.歸來、命門
『正確答案』B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皮質下、內生殖器、內分泌、肝、脾、腎。每次選2~4穴,毫針刺用中等刺激,或用耳穴貼壓法。
(2)皮膚針法 選背腰骶部夾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脈、腎經、脾胃經、下肢足三陰經。用梅花針叩刺,至局部皮膚潮紅,隔日1次。
二、痛經
【病因病機】
痛經多由情志不調,鬱怒傷肝,肝氣鬱結,經血阻滯于胞宮;或經期受寒飲冷,坐臥濕地,冒雨涉水,寒濕客于胞宮;或脾胃素虛,或大病久病,氣血虛弱;或稟賦素虛,肝腎不足,精血虧虛,以致沖任不足,胞脈失養而發。
【辨證】
主症 經期或經行前後小腹疼痛,歷時數小時,甚者2~3天。痛重者面色發自,出冷汗,全身無力,四肢厥冷,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瀉、尿頻、頭痛等症狀。
兼見腹痛,多在經前或經期腹痛劇烈,拒按,經色紫紅或紫黑,夾有血塊,血下痛減,為實證。伴經前乳房脹痛,舌有瘀斑,脈細弦者,為氣滯血瘀;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月經量少,色紫黑有塊,苔白膩,脈沉緊者,為寒濕凝滯。
兼見經後小腹綿綿作痛,少腹柔軟喜按,月經色淡,量少,屬虛證。伴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無力,頭暈眼花,心悸,舌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細弱者,為氣血不足;伴腰膝酸軟,夜寐不寧,頭暈耳鳴,目糊,舌紅少苔,脈細者,為肝腎不足。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行氣散寒,通經止痛。取足太陰經、任脈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中極 次髎
配穴 寒濕者,加歸來、地機;氣滯者,加太沖;腹脹者,加天樞、氣穴;脅痛者,加陽陵泉、光明;胸悶者,加內關。
操作 毫針瀉法,寒邪甚者可加艾灸。
方義 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經止痛。中極為任脈經穴,可通調沖任之氣。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
某女,18歲,經期下腹部疼痛劇烈,經色紫黑,有血塊,經前伴乳房脹痛,舌有瘀斑,脈細弦。治療宜選取
A.三陰交、中極、次髎、太沖
B.三陰交、歸來、次髎、地機
C.三陰交、中極、次髎、內關
D.三陰交、氣海、太溪、肝俞
E.三陰交、氣海、脾俞、胃俞
『正確答案』A
(2)虛證
治法 調補氣血,溫養沖任。以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足三裡 氣海
配穴 氣血虧虛證者,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者加懸鐘。
操作 毫針補法,可用灸法。
方義 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調理三經氣血,肝脾腎精血充盈,胞脈得養,沖任自調。足三裡為陽明經之合穴,可補益氣血。氣海為任脈穴,暖下焦,溫養沖任。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子宮、皮質下、內分泌、交感、內生殖器、神門、肝、腎。每次選2~4穴,毫針刺,中等強度刺激,每次留針20~30分鐘。或用耳穴貼壓法,每3~5日更換1次。
(2)皮膚針法 選腰骶部督脈、膀胱經、夾脊穴,下腹部任脈、腎經、脾經。用皮膚針叩刺,至皮膚潮紅,每次10~15分鐘,隔日1次。
三、崩漏
【病因病機】
本病發生的主要機理是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以致經血從胞宮非時妄行。屬實者,或因素體陽盛,或感熱邪,或過食辛辣,或肝鬱化火,熱傷沖任,迫血妄行,致成崩漏;或經期產後,餘血末盡,瘀血阻滯沖任,血不歸經,發為崩漏;屬虛者,或素體脾虛,或思慮過度,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統攝無權,沖任不固,而發崩漏;腎陽虧損,失于封藏,使沖任不固,或腎陰不足致虛火動血,而成崩漏。本病涉及沖任二脈及肝脾腎三髒,證候有虛有實。
【辨證】
1.實證
主症 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血色紅。
兼見血色深紅,質黏稠,氣味臭穢,口幹喜飲,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血熱;出血量多,色紫紅而黏膩,帶下量多,色黃臭穢,陰癢,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濕熱;血色正常,或帶有血塊,煩躁易怒,時欲歎息,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者,為氣鬱;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血色紫紅而黑,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後疼痛減輕,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者,為血瘀。
2.虛證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
兼見血色淡質稀,面色萎黃,神疲體倦,少氣懶言,納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者,為脾虛;出血量多,淋漓不盡,色淡紅,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者,為腎陽虛;下血量少,色紅,頭暈耳鳴,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為腎陰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通調沖任,祛邪固經。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關元 公孫 三陰交 隱白
配穴 血熱者,加血海;濕熱者,加陰陵泉;氣鬱者,加太沖;血瘀者,加地機。
操作 關元用平補平瀉法,其餘穴位用毫針瀉法。
方義 關元為任脈穴,公孫通沖脈,兩者配合可通調沖任,固攝經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清瀉三陰經濕、熱、瘀之邪,又可疏肝理氣。隱白為脾經井穴,是治崩漏經驗穴。
某女,24歲,經血不止15天,下血量多,色紅,氣味臭穢,口幹喜飲,舌紅苔黃,脈滑數。治療取穴是
A.關元、公孫、三陰交、行間、陰陵泉
B.關元、公孫、三陰交、隱白、太沖
C.關元、公孫、三陰交、隱白、血海
D.關元、公孫、三陰交、隱白、內庭
E.氣海、三陰交、足三裡、然穀、太溪
『正確答案』C
(2)虛證
治法 調補沖任,益氣固經。取任脈、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氣海 三陰交 足三裡
配穴 脾氣虛者,加百會、脾俞、胃俞;腎陽虛者,加腎俞、命門;腎陰虛者,加然穀、太溪;盜汗者,加陰郤;失眠者,加神門。
操作 毫針補法,可用灸法。
方義 氣海益氣固本,調補沖任。三陰交健脾益氣,加強脾之統血作用。足三裡補益氣血,使經血生化有源。
某女,36歲,經血淋漓不淨30天,血色淡,質稀薄,伴面色萎黃,神疲肢倦,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除氣海、三陰交、足三裡外,應加取
A.腎俞、命門
B.然穀、太溪
C.百會、脾俞
D.隱白、血海
E.隱白、地機
『正確答案』C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內生殖器、皮質下、內分泌、腎、肝、脾。毫針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埋針法,左右兩耳交替使用。
(2)穴位注射法 選氣海、關元、中極、腎俞、關元俞。用維生素B12或黃芪、當歸等注射液,每穴可注射藥液2ml,每日1次。
(3)挑刺法 在腰骶部督脈或膀胱經上尋找反應點,用三棱針挑破0.2~0.3cm長,0.1cm深,將白色纖維挑斷,每次選2~4個點,每月1次,連續挑治3次。
四、絕經前後諸症
【病因病機】
婦女至絕經前後,腎氣漸虧,天癸將竭,精血不足,陰陽平衡失調,出現腎陰不足,陽失潛藏,或腎陽虛衰,經脈失于溫養等腎陰腎陽偏盛偏衰現象,導致臟腑功能失常。腎陰不足而肝陽上亢,腎陽虛弱,脾失健運而生痰濕,其中腎虛是致病之本,腎虛不能濡養和溫煦其他臟器,諸症蜂起。由於體質因素的差異,臨床上有腎陽虛、腎陰虛或腎中陰陽俱虛,或有肝陽上亢、痰氣鬱結等不同表現。
【辨證】
主症 月經紊亂,性欲減退,陣發性潮熱,出汗,心悸,情緒不穩定。
兼見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心煩易怒,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腰膝酸軟,或皮膚感覺異常,口幹便結,尿少色黃,舌紅苔少,脈數者,為腎陰虛;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納差腹脹,大便溏薄,或面浮腫脹,尿意頻數,甚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者,為腎陽虛;頭暈目眩,心煩易怒,烘熱汗出,腰膝酸軟,經來量多,或淋漓漏下,舌質紅,脈弦細而數者,為肝陽上亢;形體肥胖,胸悶痰多,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少,浮腫便溏,苔膩,脈滑者,為痰氣鬱結。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滋補肝腎,調理沖任。以任脈、足太陰經穴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 氣海 三陰交 肝俞 脾俞 腎俞
配穴 腎陰虧虛者,加太溪、照海;腎陽不足者,加關元、命門;肝陽上亢者,加百會、風池、太沖;痰氣鬱結者,加中脘、陰陵泉、豐隆;心神不寧者,加通裡、神門、心俞。
操作 主穴用毫針補法或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本病涉及肝、脾、腎三髒及沖任二脈。氣海為任脈穴,可補益精氣,調理沖任。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與肝俞、脾俞、腎俞三穴合用,可調補肝脾腎三髒。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內生殖器、內分泌、肝、腎、脾、皮質下、交感、神門。每次選一側耳穴3~4個,毫針用輕刺激。可用埋針或埋丸法。
五、帶下病
【病因病機】
帶下病多由沖任不固,帶脈失約,以致水濕濁液下注而成。外感濕毒,鬱而化熱,或飲食勞倦,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鬱久而化熱,濕熱下注;素體腎氣不足,下元虧損,或產後房勞,亦可導致帶脈失約,任脈不固,遂致帶下。其中黃帶者為脾經濕熱,白帶者多屬虛寒。臨床以脾虛、腎虛及濕熱下注引起者為多。
【辨證】
主症 陰道流出的黏稠液體增多,如涕如膿。
兼見帶下色黃,黏稠,如膿如涕,氣穢臭,陰中瘙癢,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身熱,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濕熱下注;帶下色白或淡黃,無臭味,質黏稠,連綿不斷,面色萎黃,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濡弱者,為脾虛;帶下色白,量多,質清稀,綿綿不斷,小腹寒涼,腰部酸痛,小便頻數清長,夜間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沉者,為腎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固攝帶脈,利濕化濁。以足少陽經、任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帶脈 中極 白環俞 陰陵泉
配穴 濕熱下注者,加水道、次髎;脾氣虛者,加氣海、足三裡、三陰交;腎虛者,加關元、腎俞、照海;陰癢者,加蠡溝、中都、太沖;帶下色紅者,加間使;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腸俞;納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樞。
操作 帶脈用平補平瀉法。其餘主穴用毫針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帶脈穴固攝帶脈,調理經氣。中極可清理下焦,利濕化濁。白環俞助膀胱之氣化,利下焦之濕邪。陰陵泉健脾利濕止帶。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內生殖器、內分泌、膀胱、三焦、脾、腎、肝。毫針用中等刺激,可用埋針或壓丸法。
(2)三棱針法 選十七椎、八髎、血海、委陽、太沖。尋找瘀血絡脈後,三棱針刺入約1cm,使紫血流出,血色轉淡再加拔火罐,留罐15分鐘,起罐後消毒針孔。每隔1~2周治療1次。
(3)穴位注射法 選中極、水道、氣沖、八髂、白環俞、膀胱俞、血海、三陰交。每次選2穴,用魚腥草、當歸、紅花等注射液,每穴注入藥液2ml,隔日1次。
六、缺乳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素體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氣血虛弱;或分娩失血過多,氣血耗損,乳汁化源不足;或產後思慮過度而傷脾,氣血生化不足;或產後七情所傷,情志不調,肝失調達,氣機不暢,乳汁運行不暢而乳少。足陽明胃經循行過乳房,中醫有“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之說,故本病與肝胃有關。
【辯證】
主症 產後沒有乳汁分泌,或分泌量過少,或在產褥期、哺乳期乳汁正行之際,乳汁分泌減少或全無。
兼見乳汁清稀,乳房柔軟無脹感,面色蒼白,唇甲無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虛弱者,為氣血不足;若產後乳汁不行或乳少,乳房脹滿疼痛,或身有微熱,情志抑鬱,胸脅脹滿,脘痞食少,舌紅,苔薄黃,脈弦者,為肝氣鬱滯。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理氣血,疏通乳絡。取足陽明、任脈經穴為主。
主穴 乳根 膻中 少澤
配穴 氣血不足者,加足三裡、脾俞、胃俞;肝氣鬱滯者,加太沖、內關;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樞;失血過多者,加肝俞、膈俞;胸脅脹滿者,加期門;胃脘脹滿者,加中脘、足三裡。
操作 少澤點刺出血,其餘主穴用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乳根為足陽明經穴,調理陽明氣血,通絡下乳。膻中為氣會,調氣通絡。少澤為通乳之經驗穴。
某女,28歲,產後泌乳量少質稀,乳房柔軟無脹感,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除乳根、膻中、少澤外,應加取
A.太沖、內關
B.足三裡、脾俞
C.肝俞、膈俞
D.中脘、天樞
E.期門、太沖
『正確答案』B
2.其他治療
(1)皮膚針 背部從肺俞至三焦俞及乳房周圍,叩刺強度根據證候的虛實決定輕重,一般多用輕刺激或中等刺激。背部從上而下每隔2cm叩打一處,並可沿肋問向左右兩側斜行叩刺,乳房周圍做放射狀叩刺,乳暈部做環形叩刺,每次叩刺10分鐘,每日1次。
(2)耳針法 選胸、內分泌、交感、肝、脾。毫針用中等刺激,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3)穴位注射法 選乳根、膻中、肝俞、脾俞。用維生素B1、維生素C注射液各10ml混合,每穴注入1~2ml,每日1次。
七、遺尿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稟賦不足,或病後體弱,導致腎氣不足,下元虛寒,膀胱約束無權;或因脾肺氣虛,上虛則不能制下,下虛則不能上承,膀胱約束無權,致使發為遺尿。
病位主要在腎,病性以虛證為主。
【辨證】
主症 夜間沒有自主控制的排尿,輕者幾日一次,重者一夜數次。
兼見白天小便亦多,甚則難以控制,面色白,精神疲乏,肢冷畏寒,智力遲鈍,腰腿乏力,舌淡,脈沉細者,為腎陽不足;若白天小便頻而量少,勞累後遺尿加重,面白,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脈細無力者,為肺脾氣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健脾益氣,溫腎固攝。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 關元 中極 膀胱俞 三陰交
配穴 腎陽虛者,加腎俞;脾肺氣虛者,加氣海、肺俞、足三裡;夜夢多者,加百會、神門。
操作 毫針補法,配穴用灸法。
方義 關元培補元氣,益腎固本。中極、膀胱俞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促進膀胱之氣化功能。三陰交健脾益氣。
某男,5歲,睡中遺尿,面色白,精神疲乏,畏寒,舌淡,脈沉細。針灸治療本病的取穴是:關元、中極、膀胱俞、三陰交
A.肺俞
B.腎俞
C.曲骨、陰陵泉
D.百會、神門
E.肝俞、太沖
『正確答案』B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腎、膀胱、尿道、皮質下。每次選2~3穴,毫針輕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皮膚針法 選夾脊穴、氣海、關元、中極、腎俞、膀胱俞、八器。皮膚針輕叩,使皮膚微微潮紅,也可叩刺後加拔火罐,隔日1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