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單元 皮外骨傷科病證
一、癮疹
【病因病機】
本病之病位在肌膚腠理。多與風邪侵襲、胃腸積熱有關。腠理不固,風邪乘虛侵襲,遏于肌膚而成;或體質索虛;或食用魚蝦葷腥食物,以及腸道寄生蟲等,導致胃腸積熱,複感風邪,使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腠理而發。
【辨證】
主症 皮膚突然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風團,成塊或成片,高起皮膚,邊界清楚,其色或紅或白,瘙癢異常,發病迅速,消退也快,此起彼伏,反復發作,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
若發作與氣候變化有明顯關係,或疹塊以露出部位為重,或兼有外感表證者,為風邪襲表;發作與飲食因素有明顯關係,伴有脘腹脹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伴有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質紅赤,舌苔黃膩,脈滑數者,為胃腸積熱;久病不愈,熱傷陰血,可致血虛風燥之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疏風和營。以手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曲池 合穀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風邪侵襲者,加外關、風池;胃腸積熱者,加足三裡、天樞;濕邪較重者,加陰陵泉、三陰交;血虛風燥者,加足三裡、三陰交;呼吸困難者,加天突;噁心嘔吐者,加內關。
操作 主穴用毫針瀉法。
方義 曲池、合谷同屬陽明,擅開泄,既可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風邪侵襲、胃腸積熱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營血,膈俞為血之會穴,委中又名“血郤”,與血海同用,可調理營血,而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
【習題】
某女,20歲,食海鮮後皮膚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風團,高起皮膚,邊界清楚,色紅,瘙癢,伴噁心,腸鳴泄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除曲池、合穀、血海、膈俞、委中外,應加取
A.外關、風池
B.足三裡、天樞
C.三陰交、天樞
D.足三裡、大橫
E.三陰交、風池
『正確答案』B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神門、腎上腺、內分泌、肺、耳尖、耳背靜脈。毫針刺,中強刺激,耳尖、耳背靜脈可點刺出血。
二、蛇串瘡
【病因病機】
多由肝鬱化火、過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熱時毒有關。情志不暢,肝經鬱火;過食辛辣厚味,脾經濕熱內蘊;又複感火熱時毒,以致引動肝火,濕熱蘊蒸,侵淫肌膚、經絡而發為皰疹。
【辨證】
主症 初起患都皮膚灼熱刺痛,皮色發紅,繼則出現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狀皰疹,多呈帶狀分佈,多發生於身體的一側,以腰脅部為最常見。皰疹消失後可遺留頑固性疼痛。
兼見皰疹色鮮紅,灼熱疼痛,皰壁緊張,口苦,心煩,易怒,脈弦數者,為肝經火毒;皰疹色淡紅,起黃白水皰,皰壁易穿破,滲水糜爛,身重腹脹,苔黃膩,脈滑數,為脾胃濕熱;皰疹消失後遺留疼痛者,為瘀血滯留,血絡不通。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瀉火解毒,清熱利濕。取局部穴及相應夾脊穴為主。
主穴 局部阿是穴 夾脊
配穴 肝經郁火盛,加行間、大敦、陽陵泉;脾胃濕熱者,加血海、隱白、內庭。
操作 毫針瀉法。局部阿是穴採用圍刺,在皰疹帶的頭、尾各刺一針,兩旁則根據皰疹帶的大小選取1~3點,向皰疹帶中央沿皮平刺。或用三棱針點刺皰疹及周圍,拔火罐,令出血3~5ml。隱白、大敦也用點刺出巔法。
方義 局部阿是穴圍刺或點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取夾脊穴,直剌毒邪所留之處,可瀉火解毒,通絡止痛。肝經郁火盛者,用肝經井穴大敦、滎穴行間,膽經合穴陽陵泉,以清瀉肝膽經火毒;脾胃濕熱者,加血海清血熱,配隱白、內庭以清瀉脾胃濕熱。
治療蛇串瘡的主穴是
A.曲池、血海
B.局部阿是穴、夾脊
C.太沖、三陰交
D.血海、內庭
E.大椎、曲池
『正確答案』B
2.其他治療
皮膚針法皰疹消失後遺留的神經痛可在局部用皮膚針叩刺,加艾條灸。
三、痄腮
【病因病機】
少陽經脈行於耳下,陽明經脈過腮部。外感風熱疫毒從口鼻而入,阻遏少陽、陽明經脈,鬱而不散,蘊結於耳下腮部發為本病。少陽與厥陰為表裡,足厥陰之脈循少腹絡陰器,若受邪較重,邪從少陽膽經內傳足厥陰肝經,則併發睾丸紅腫疼痛;若溫毒熾盛,熱極生風,內陷肝與心包,則可發生痙、厥等變證。
【辨證】
主症 耳下腮部腫脹疼痛,或伴有發熱。
伴有惡寒發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為溫毒在表;兼見發熱,腮部紅腫熱痛,咀嚼困難,為瘟毒蘊結少陽、陽明;若見高熱煩躁,或睾丸腫痛,甚則神昏抽搐,為溫毒內陷厥陰心肝。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取手少陽、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翳風 頰車 外關 合谷 關沖
配穴 高熱者,加大椎、商陽;睾丸腫痛者,加太沖、曲泉;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十二井穴。
操作 毫針瀉法。關沖、商陽、十宣、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方義 治以清泄少陽經鬱熱為主。取手足少陽之會翳風、足陽明經穴頰車,均屬局部取穴,以宣散局部氣血的蘊結。遠取手少陽經絡穴外關、並穴關沖,手陽明經穴合穀,以清瀉少陽、陽明兩經之鬱熱瘟毒。外關通陽維脈,“陽維為病苦寒熱”,與擅治頭面之疾的合穀同用,更有疏風解表、清熱消腫的功效。
2.其他治療
燈火灸法 選患側角孫穴。先將穴處頭髮剪去,常規消毒,用燈心草蘸植物油點燃,快速觸點穴位,聞及“叭”的響聲立即提起。一般灸治1次即可,若腫勢不退,次日再針1次。
四、腸癰
【病因病機】
多由暴飲暴食,或過食油膩、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腸胃,濕熱內蘊腸間;或因飲食後劇烈運動。腸絡受損,瘀阻不通,均可引起腸腑局部氣血凝滯,鬱而化熱,積熱不散,腐肉成癰。病位在大腸,病機為氣滯、血瘀、濕阻、熱腐,病機為腸腑氣蘊,熱盛肉腐。
【辨證】
主症 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
痛勢不劇,無明顯全身症狀者,為腸腑氣蘊;痛勢劇烈,腹皮拘急、拒按,局部或可觸及腫塊,壯熱汗出,脈洪數,為熱盛肉腐。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清瀉濕熱,通調腑氣。以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闌尾 天樞 上巨虛 阿是穴
配穴 發熱者,加曲池;嘔吐者,加內關;便秘者,加腹結。
操作 毫針瀉法。動留針30~60分鐘,每日2次。
方義 大腸募穴天樞、下合穴上巨虛通調腸腑,清瀉腸腑積熱。闌尾是治療腸癰的經驗穴。針刺阿是穴可直達病所,暢通患部氣血,消癰止痛。
【習題】
治療腸癰的主穴是
A.闌尾、阿是穴、天樞、上巨虛
B.闌尾、阿是穴、足三裡、下巨虛
C.闌尾、阿是穴、合穀、上巨虛
D.闌尾、阿是穴、曲池、下巨虛
E.闌尾、阿是穴、合谷、曲池
『正確答案』A
2.其他治療
(1)電針法 選取右天樞、右闌尾穴,電針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30~60分鐘,每日2次。
(2)耳針法 選取闌尾、神門,中強刺激,每次留針30~60分鐘,每日2次。
五、扭傷
【病因病機】
多由劇烈運動或負重不當、跌倒閃挫、牽拉以及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皮肉、筋脈、關節損傷,致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瘀血壅滯局部。
【辨證】
主症 扭傷部位疼痛,關節活動不利,繼則出現腫脹,傷處肌膚發紅或青紫。
兼見皮色發紅,多為皮肉受傷,青色多為筋傷,紫色多為瘀血留滯;新傷疼痛腫脹,活動不利者,為氣血阻滯;若陳傷每遇天氣變化而反復發作,為寒濕侵襲,瘀血阻絡。
此外,應根據扭傷部位的經絡所在,辨清扭傷屬於何經。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祛瘀消腫,舒筋通絡。取受傷局部腧穴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腎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脈 解溪 丘墟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陽關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陽溪 陽池 陽穀
髖部:阿是穴 環跳 秩邊 承扶
配穴 可根據扭傷部位循經遠取或上下循經鄰近取穴。如腰部正中扭傷遠取人中、後溪;腰椎一側或兩側(緊靠腰椎處)疼痛明顯者,遠取手三裡或三間;膝內側扭傷取血海、陰陵泉。
操作 毫針瀉法。陳舊性損傷可用灸法。
方義 《針灸聚英·肘後歌》言:“打僕傷損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扭傷多為關
節傷筋,屬經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療當以扭傷局部取穴為主,以疏通經絡,散除局部的氣血壅滯,以達通則不痛。
有關扭傷的針灸辯證論治,敘述不正確的是
A.扭傷多為關節傷筋,屬經筋病
B.以受傷局部腧穴為主
C.可配合循經遠取
D.可在扭傷部位上下循經鄰近取穴
E.陳舊性損傷不宜用灸法
『正確答案』E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選取相應扭傷部位、神門,中強度刺激,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刺絡拔罐法選取阿是穴,用皮膚針叩刺疼痛腫脹部,以微出血為度,加拔火罐。適用於新傷局部血腫明顯者或陳傷瘀血久留,寒邪襲絡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