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十四單元 常用灸法

 

細目一:灸法的作用


  一、溫經散寒
  灸法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可以治療寒濕痹痛和寒邪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等病證。

  二、扶陽固脫
  灸法具有扶助陽氣、舉陷固脫的作用,可以治療陽氣下陷之臟器下垂和陽氣虛脫之寒證、厥證、脫證等。常用於治療各種虛寒證、寒厥證、虛脫證和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等病證。

  三、消瘀散結
  灸法能使氣機通調,營衛調和,瘀結自散。常用於治療氣血凝滯之疾病,如乳癰初起、瘰鬁、癭瘤等病證。

  四、防病保健
  灸法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防病保健。
  【習題】
  下列哪項不是灸法的治療作用
  A.溫經散寒
  B.扶陽固脫
  C.開竅瀉熱
  D.消瘀散結
  E.防病保健

  
  『正確答案』C

 

細目二:灸法的種類

jiufa  
  
  下列哪項不屬於艾灸
  A.瘢痕灸
  B.隔蒜灸
  C.蒜泥灸
  D.實按灸
  E.溫針灸

  
  『正確答案』C

  屬於直接灸的是
  A.瘢痕灸
  B.蒜泥灸
  C.隔薑灸
  D.實按灸
  E.溫灸器灸

  
  『正確答案』A

  屬於間接灸的是
  A.無瘢痕灸
  B.隔附子餅灸
  C.蒜泥灸
  D.太乙神灸
  E.溫灸器灸

  
  『正確答案』B

  屬於艾條灸的是
  A.無瘢痕灸
  B.隔鹽灸
  C.蒜泥灸
  D.溫和灸
  E.瘢痕灸

  
  『正確答案』D


  一、艾炷灸
  (一)直接灸
  1.瘢痕灸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大蒜汁,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炷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艾火燒灼皮膚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輕輕拍打以減輕疼痛。灸畢,在施灸穴位上貼敷消炎藥膏,大約1周可化膿形成灸瘡,灸瘡5—6周癒合,留有瘢痕。在灸瘡化膿期間,需注意局部清潔,每天換膏藥l次,以避免繼發感染。期間應叮囑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營養豐富的食物促使灸瘡的透發。本法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癆、瘰鬁等慢性頑疾。
  有關瘢痕灸,敘述不正確的是
  A.選用大小適宜的艾炷
  B.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大蒜汁
  C.每壯艾炷不必燃盡,燃剩1/4時應易炷再灸
  D.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
  E.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癆、瘰鬁等慢性頑疾

  
  『正確答案』C

  2.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黏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剩25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待將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施灸後皮膚不致起泡,或起泡後亦不致形成灸瘡。本法適用於虛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風寒濕痹等。
  有關無瘢痕灸,敘述不正確的是
  A.要選用大艾炷
  B.當艾炷燃剩2/5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
  C.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
  D.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
  E.可治療一般虛寒性疾患

  
  『正確答案』A

  (二)間接灸
  1.隔薑灸將鮮生薑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姜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後,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本法應用很廣,常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以及風寒濕痹等,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薑灸多用於治療
  A.陽萎早洩
  B.中風脫證
  C.未潰瘡瘍
  D.肺癆瘰鬁
  E.風寒痹痛

  
  『正確答案』E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搗蒜如泥亦可),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本法多用於治療瘰鬁、肺癆及初起的腫瘍等,有清熱解毒、殺蟲等作用。
  隔蒜灸多用於治療
  A.陽萎早洩
  B.嘔吐腹痛
  C.未潰瘡瘍
  D.腹痛泄瀉
  E.瘡瘍久潰

  
  『正確答案』C

  3.隔鹽灸用純淨乾燥的精製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有回陽、救逆、因脫之功,但需連續施灸,不拘壯數,以待脈起、肢溫。證候改善。常用於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小便不利、中風脫證等。
  屬於艾炷灸的是
  A.溫針灸
  B.隔鹽灸
  C.迴旋灸
  D.溫和灸
  E.蒜泥灸

  
  『正確答案』B

  4.隔附子餅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藥餅作間隔物。藥餅的制法,是將附子研成細末,以黃酒調和,製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為止。本法多用於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洩、遺精和瘡瘍久潰不斂等,有溫補腎陽的作用。

  二、艾條灸
  1.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cm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鐘,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或小兒等,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
  有關溫和灸,敘述不正確的是
  A.屬於艾條灸
  B.艾條點燃端應距腧穴處皮膚23釐米左右進行熏烤
  C.一般每處灸1015分鐘
  D.應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
  E.多用於治療急性病

  
  『正確答案』E

  2.雀啄灸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
  3.迴旋灸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旌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
  以上三法對一般應灸的病證均可採用,但溫和灸多用於治療慢性病證,雀啄灸、迴旋灸用於治療急性病證。

  三、溫針灸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針刺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證。操作方法是針刺得氣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時,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一段長約2cm的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燃盡後,除去灰燼,將針取出。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壯,施灸完畢再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種針灸並用的方法,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人體內,從而發揮針和灸的作用。

細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項


  施灸的禁忌:
  1.對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一般不適宜灸療。
  2.對顏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關節活動部位,一般不適宜採用瘢痕灸。
  3.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下列哪項是施灸的禁忌證
  A.泄瀉
  B.脫肛
  C.癭瘤
  D.乳癰初起
  E.陰虛發熱證

  
  『正確答案』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adon 的頭像
    buadon

    舊人文與新醫學

    bua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