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 病因

  病因,指破壞人體相對平衡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又稱致病因素。病因學說,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質、致病特點及其病證臨床表現的理論。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癘氣、七情內傷、飲食所傷、勞逸損傷、痰飲、瘀血、結石,以及外傷和蟲獸傷等。中醫學認識病因,除瞭解可能作為致病因素的客觀條件外,主要是以病證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症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即辨證求因

  一、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於人體是無害的,而且,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逐步認識了它們的變化特點,並產生了一定的適應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氣不易使人致病。只有當氣候變化發生異常,如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而反寒;秋天應涼而反熱等),或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暴冷、暴熱等);同時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此種情況下的六氣,稱為六淫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點
  主要表現為外感性、季節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種性質的轉化等方面。如:
  1.六淫為病,其發病途徑多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
  2.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地區方域、居處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濕地多濕病、高溫環境作業多燥熱或火熱為病等。
  3.六淫邪氣既可單獨侵襲人體而致病,亦可兩種以上兼邪侵襲而致病。
  4.六淫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又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如寒邪入裡可以化熱;暑濕日久可以化燥傷陰等。
  (三)風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風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動而不居、輕揚開泄等特性的外邪。風邪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為多見。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邪善動而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屬陽邪。其性開泄,指其易使腠理疏泄而開張。易襲陽位,指風邪侵襲,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可使肌表腠理開泄,常可見頭痛、汗出、惡風等症。
  (2風性善行而數變:善行,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遊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的行痹,即是風氣偏盛的表現。數變,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性。如風疹塊,即有皮膚瘙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之特點。以風邪為先導的外感病,發病多急,傳變亦較快。
  (3風性主動:指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徵。
  (4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凡寒、濕、燥、熱等邪氣多依附於風邪而侵犯人體。故有風為百病之始百病之長的說法。
  (四)寒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寒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等特性的外邪。寒邪為病多發於冬季,亦可見於其他季節。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失其正常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機能減退的寒證,如寒邪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失于溫煦,可見惡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則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寒邪直中少陰,傷及心腎,心腎陽虛,則可見畏寒躇臥,手足厥冷,下利清穀,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
  (2寒性凝滯:人體氣血津液的運行,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陰寒邪盛,陽氣受損,溫煦推動失職,則經脈氣血為寒邪所凝而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寒邪傷人多見疼痛。
  (3寒性收引:寒則氣收,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邪襲表,毛竅腠理閉塞,衛陽被鬱不得宣洩,故見惡寒發熱,無汗;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經脈拘急收引,則可見肢體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
  (五)暑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暑邪,是指在夏至之後,立秋以前,其致病具有炎熱、升散,並兼有濕邪等特性的外邪。暑邪為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傷人,可見陽熱症狀,如壯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
  (2暑多升散,耗氣傷津擾神: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侵襲人體,多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則耗傷津液,津液虧損,則可見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等症。暑熱擾動心神,則見心煩悶亂而不寧。汗出過多,氣隨津泄,而致氣虛,故傷於暑者,多伴見氣短乏力,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暑多挾濕: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以侵犯人體,故除見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常兼見四肢困倦,胸悶嘔惡,大便溏瀉不爽等濕阻症狀。
  (六)濕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濕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的外邪。多發病於長夏季節。
  (1濕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指感受濕邪,常可見頭重如裹,周身困沉,四肢酸懶沉重等症。濕邪留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礙,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之濕痹著痹。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即感受濕邪,可見面垢眵多,大便溏瀉,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症。
  (2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滯臟腑經絡,阻遏氣機,升降失常,常可見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濕留體內,常先困脾,致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則可見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症。
  (3濕性黏滯:一是濕邪為病,其症多黏滯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滯膩而不通暢,二是濕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復發作,如濕痹、濕疹、濕溫等。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如水腫多以下肢明顯;濕邪下注,則可致淋濁、帶下、泄痢等病證。
  (七)燥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燥邪,是指其致病具有乾燥、收斂等特性的外邪。初秋多發為溫燥;深秋則多發為涼燥。
  (1燥性乾澀,易傷津液:外感燥邪,耗傷津液,可見日鼻乾燥,咽幹口渴,皮膚乾澀,甚則皸裂,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幹結等症。
  (2燥易傷肺: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最易損傷肺津,影響宣肅功能,從而出現乾咳少痰,或痰黏難咯,或痰中帶血及喘息胸痛等症。
  (八)火(熱)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火熱之邪,是指其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的外邪。四季皆可發病。
  (1火為陽邪,其性炎上:火熱陽邪傷人,多見陽熱症狀,如高熱,惡熱,煩渴,汗出,脈洪等症。火熱陽邪,與心相應,常可上炎而擾亂神明,可見心煩失眠,狂躁妄動,神昏譫語等症。且火熱病證,多表現於頭面部位。
  (2火易耗氣傷津:火熱最易迫津外泄而消灼陰液,使人體陰津耗傷。故火熱致病,除有熱象外,常伴有口渴喜飲,咽幹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同時,陽熱亢盛,實火為患,最能損傷人體正氣,而使全身機能衰退。
  (3火易生風動血:火熱之邪,燔灼肝經,損耗陰液,致使筋脈失其滋養濡潤,熱極生風,因而發作肝風內動。表現為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目睛上竄,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同時,火熱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導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發斑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病症。
  (4火易致腫瘍:火熱之邪入於血分,可會聚於局部組織,腐蝕血肉,發為癰腫瘡瘍。故說:癰疽原是火毒生。如臨床所見,瘡瘍局部紅腫高突灼熱者,為屬陽屬火。

  二、癘氣
  (一)癘氣的概念
  癘氣,指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癘氣可通過空氣傳染,經口鼻侵入而致病,亦可隨飲食、蚊蟲叮咬、蟲獸咬傷、皮膚接觸等途徑傳染而發病。癘氣侵襲,可導致多種疫癘病證發生。
  (二)癘氣的致病特點
  發病急驟,病情危篤;傳染性強,易於流行;一氣一病,症狀相似。
  (三)影響癘氣產生的因素
  氣候因素:自然界氣候的反常變化,如久旱、酷熱、濕霧瘴氣等。
  環境因素:指環境衛生不良,如水源、空氣污染等。
  預防措施不當:未及時作好預防隔離,易使疫病發生或流行。
  社會因素:如戰亂不停、社會動盪不安、工作環境惡劣、生活極度貧困等,則疫病可不斷發生或流行。

  三、七情內傷
  (一)七情與七情內傷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七情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正常的生理調節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其病由內生,且是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稱內傷七情。如說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
  (二)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係
  1.情志活動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
  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稱為五志
  2.臟腑氣血變化,影響情志變化
  如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三)七情內傷致病特點
  1.直接傷及內臟
  一是不同情志刺激對各髒有不同影響:如怒傷肝、喜傷心、思憂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
  二是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臟有關,如說: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三是情志所傷,影響臟腑關係,如鬱怒傷肝,肝氣橫逆,肝胃不和等病證。心神受礙方可累及其他臟腑。常犯脾胃,可出現肝脾不調、
  四是情志所傷,以心、肝、脾三髒和氣血失調為多見。如鬱怒傷肝,肝經氣鬱,可見兩脅脹滿,善太息等症;或氣滯血瘀,可出現脅痛,婦女痛經、閉經或癥瘕等病證。又如思慮勞神過度,則傷心脾,可導致氣血兩虛,而見神志異常和脾失健運等病證。此外,情志內傷,還可鬱久化火,可導致陰虛火旺病證,或引發濕、食、痰諸鬱為病。
  2.影響臟腑氣機
  怒則氣上,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可見氣逆上攻,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故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喜則氣緩,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方面。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但暴喜過度,則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可見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指過度悲憂,則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可見氣虛乏力病症。
  恐則氣下,指恐懼過度,導致腎氣不固,氣泄於下,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而傷精,可見骨酸痿厥,遺精等症狀。
  驚則氣亂,指突然受驚,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可見慮無所定,驚慌失措等病證。
  思則氣結,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而致氣機鬱結,鬱久化熱則暗耗陰血,致使心神失養,可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症。氣鬱阻滯,脾運失司,胃納失職,則可見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此外,情志內傷可導致臟腑氣機失調,引起精氣血津液代謝失常,從而繼發多種病證。
  3.多發為情志病證
  情志病,系指其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並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如鬱證、癲、狂等,以及雖由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
  4.七情變化影響病情
  一是有利於疾病的康復。二是可能加重病情。如情緒消沉,悲觀失望,或七情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惡化。

  四、飲食失宜
  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但飲食失宜或不潔或偏嗜,則又常為導致疾病發生之因,主要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濕、生痰、化熱,或變生它病。
  (一)飲食不節
  過饑,則攝食不足,氣血生化乏源,久之則氣血衰少而為病。氣血不足,則抗病力降低,亦易繼發它病。過飽,則攝食過量,脾胃運化無權,可導致宿食積滯,脾胃損傷,則可見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症。
  (二)飲食不潔
  進食不潔,可引起多種腸胃道疾病,可見腹痛,吐瀉,以及痢疾等病證。或引發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寸白蟲等,可見腹痛,嗜食異物,面黃肌瘦等症。若蛔蟲竄入膽道,還可出現上腹部劇痛,時發時止,吐蛔,四肢厥冷之蛔厥證。
  (三)飲食偏嗜
  包括飲食偏寒偏熱或五味有所偏嗜,可致陰陽失調,或某些營養缺乏而發病。
  (1)飲食偏寒偏熱:過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以致寒濕內生,可見腹痛,泄瀉等症。若偏食辛溫燥熱,則可致胃腸積熱,可見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或釀生痔瘡等病證。
  (2)飲食五味偏嗜:人體精神氣血皆由飲食五味所資生,且五味與五臟各有其親和性。飲食全面,營養互補,無所偏嗜,方能獲取各種營養,保持機體功能正常。若長期嗜食某種食物,則會使該髒機能偏盛,久之亦可損傷內臟,發生多種病變。如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又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3)食類偏嗜:指專食某種或某類食物,或厭惡不食某類食物,或膳食中缺乏某些物質,或過食肥甘厚味等,久之亦可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

  五、勞逸失度
  (一)過度勞累
  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及房勞過度三方面。
  (1)勞力過度:指較長時間的過度用力而積勞成疾。勞力過度則傷氣,久則氣少力衰,神疲消瘦。故有勞則氣耗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之說。
  (2)勞神過度:指思慮勞傷過度,耗傷心血,損傷脾氣,可見心神失養的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以及脾失健運的納呆、腹脹、便溏等症。
  (3)房勞過度:腎藏精而主封藏,腎精不宜過度耗泄,若房事過頻則耗傷腎精,可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精神萎靡,性機能減退,或遺精、早洩,甚或陽痿等症。
  (二)過度安逸
  久臥傷氣過度安逸,則使人體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弱,可見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體軟弱,或發胖臃腫,動則心悸、氣喘、汗出等症,或繼發它病。

  六、痰飲
  (一)痰飲的概念
  痰和飲,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又分有形與無形,有形之痰,指咯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以及瘰鬁、痰核等。無形之痰,則指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不見形質的痰液,但可通過其所表現的症狀而確定。
  飲,則指水液停留於人體局部者,並因其不同的停留部位和不同症狀而有不同名稱。如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
  (二)痰飲的形成
  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所傷,或七情內傷等,致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液停滯而成。痰飲形成後,飲多留積於腸胃、胸脅及肌膚;痰則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則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
  (三)痰飲的致病特點
  (1)阻滯氣血運行:痰飲為有形之邪,可隨氣流行,或停滯於經脈,或留滯於臟腑,阻滯氣機,障礙血行,引發多種病證。
  (2)影響水液代謝:痰飲作為繼發性致病因素,可進一步影響肺、脾、活動,而使水液代謝障礙加重,導致水濕不運,或水液不布,或水液停蓄。
  (3)易於蒙蔽心神:痰濁為病,隨氣上逆,易於蒙蔽清竅,擾亂心神,失常,出現某些神志病證。
  (4)致病廣泛,變幻多端:痰飲病邪,隨氣流行,內而臟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膚腠理,可停滯於某些部位而引發多種病證。由於致病面廣,發病部位不一,且易於兼邪致病,
  故病證繁多、症狀複雜,因而有百病多由痰作崇之說。

  七、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指體內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於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瘀血。瘀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二)瘀血的形成
  多由於血出致瘀、氣滯致瘀、因虛致瘀(即氣虛或津虧致瘀)、血寒致瘀,以及血熱致瘀等因素,因而導致瘀血停積。
  (三)瘀血的致病特點
  主要表現一是易於阻滯氣機,即血瘀必氣滯。二是影響血脈循行。三是影響新血生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說。四是病位固定,病證繁多。且多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異。如瘀阻於心,可見心悸,胸悶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色紫暗或有血塊,或見崩漏;瘀阻肢體末端,可成脫骨疽;瘀阻肢體肌膚局部,則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四)瘀血的病證特點
  瘀血病證的共同特點,一是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間痛甚;二是腫塊,外傷於肌膚局部可見青紫腫痛;瘀積於體內,久聚不散,則成癥積,按之痞塊,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並伴有血塊;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見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舌下經脈曲張等症;五是肌膚甲錯,或脈象多見細澀、沉弦或結代等。

  八、結石
  (一)結石的概念
  結石,是指體內某些部位形成並停滯為病的砂石樣病理產物或結塊。結石較大者難以排出,故多留滯而致病。
  (二)結石的形成
  結石的成因較為複雜,常見的因素有飲食不當、情志內傷、服藥不當,以及體質差異等方面。
  (三)結石的致病特點
  一是多發於肝、腎、膽、胃等臟腑。二是病程較長,病情輕重不一。三是易於阻滯氣機,損傷脈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adon 的頭像
    buadon

    舊人文與新醫學

    bua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