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單元 治療總論

 

細目一:針灸治療原則

05-03-20-75nan-1  

05-03-20-75nan-2  
  一、補虛瀉實
  《靈樞·經脈》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陷下則灸之,《靈樞·九針十二原》曰:菀陳則除之等,都是針對虛證、實證制定的補虛瀉實的治療原則。
  可以通過針刺手法的補法、穴位的選擇和配伍等實現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是說氣虛下陷的治療原則是以灸治為主。
  可以通過針刺手法的瀉法、穴位的選擇和配伍等實現盛則瀉之菀陳則除之是說對絡脈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證,宜採用三棱針點刺出血,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是指臟腑、經絡的虛實表現不明顯,主要是由於病變臟腑、經脈本身的病變,而不涉及其他臟腑、經脈,屬本經自病。治療時應本經循經取穴,針刺時多採用平補平瀉的針刺手法。
  【習題】
  有關虛則補之,敘述不正確的是
  A.是指虛證採用補法治療
  B.可通過針刺手法的補法和穴位的選擇配伍而實現
  C.可選取關元、命門、腎俞等達到補虛的目的
  D.“菀陳則除之屬於虛則補之的範疇
  E.“陷下則灸之屬於虛則補之的範疇

  
  『正確答案』D

 
  二、清熱溫寒

清熱とは熱証に対し“ 清法 ”を施し、温寒とは寒証に対し“ 温法 ”を施すこと。 

実熱 熱邪を瀉す:特定の経穴に瀉法を行う、点刺放血、透天涼 等 

虚熱 陰を補う(滋陰清熱):特定の経穴に補法を行う 等 

実寒 寒邪を瀉す:特定の経穴に瀉法を行う、灸の瀉法 等 

虚寒 陽を補う(補陽温寒):特定の経穴に補法を行う。 灸の補法、焼山火 等


  《靈樞·經脈》日:熱則疾之,寒則留之,是針對熱性病證和寒性病證制定的清熱、溫寒的治療原則。
  熱則疾之即熱性病證的治療原則是淺刺疾出或點刺出血,手法宜輕而快,可以不留針或針用瀉法,以清瀉熱毒。寒則留之即寒性病證的治療原則是深刺而久留針,以達溫經散寒的目的。
  根據針灸治療原則,寒性病證應採用的治療原則是
  A.補之
  B.瀉之
  C.留之
  D.除之
  E.疾之

  
  『正確答案』C

  有關熱則疾之,敘述不正確的是
  A.屬於清熱溫寒治療原則的範疇
  B.可通過針刺瀉法而實現清瀉熱毒的目的
  C.對於熱性病針灸治療要及時
  D.可通過點刺不留針而實現清瀉熱毒的目的
  E.可通過針刺大椎、曲池等達到清熱解表的目的

  
  『正確答案』C

  
  三、治病求本
  1.急則治標標病處於緊急情況下,首先要治療標病,後治本病。
  2.緩則治本 在大多數情況下,治療疾病都要堅持治病求本的原則,正虛者固其本,邪盛者祛其邪。
  3.標本同治 標病與本病並重時,應當採用標本同治的方法。
  
  四、三因制宜
  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據患者所處的季節(包括時辰)、地理環境和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
  以下哪項不是針灸的治療原則
  A.因時制宜
  B.菀陳則灸之
  C.標本同治
  D.寒則留之
  E.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正確答案』B

 

細目二:針灸治療作用


  一、疏通經絡
  針灸可使瘀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主要是選擇相應的腧穴和刺灸方法,
  使經絡通暢,促進氣血運行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調和陰陽
  針灸可使機體從陰陽的失衡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主要是通過針刺補瀉手法和經穴配伍來完成的。
a0223458_15381140  

a0223458_15372576  
  三、扶正祛邪

a0223458_15344434  
  針灸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祛除病邪。是通過補虛瀉實來實現的。
  以下哪項是針灸的治療作用
  A.扶正祛邪
  B.聯繫臟腑
  C.運行氣血
  D.抗禦病邪
  E.溝通內外

  
  『正確答案』A

 

細目三:針灸處方


  一、選穴原則
  (一)近部選穴
  是指在病變局部或距離比較接近的範圍選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療作用的體現。
  如鼻病取睛明、上星,胃痛取中脘。
  下列哪項屬於近部選穴
  A.頭痛取膈俞
  B.脫肛取百會
  C.咳嗽取列缺
  D.鼻病選迎香
  E.鼻病選合穀

 
  『正確答案』D

  (二)遠部選穴
  是指在病變部位所屬和相關的經絡上,距病位較遠的部位選取穴位的方法。是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治療規律的具體體現。如腰痛取委中,胃痛取足三裡或取太沖,咳嗽取尺澤。
  下列哪項屬於遠部選穴
  A.面癱選風池
  B.胃痛選中脘
  C.耳聾選聽宮
  D.扭傷取阿是穴
  E.頭痛選至陰

 
  『正確答案』E

  (三)辨證對症選穴
  辨證選穴就是根據疾病的證候特點,分析病因病機而辨證選取穴位的方法。如發燒取大椎、曲池、合穀,便秘取支溝、天樞,痰邪所致的病證取豐隆,遺尿、脫肛取百會等。
  對症選穴是根據疾病的特殊症狀而選取穴位的原則,是腧穴特殊治療作用及臨床經驗在針灸處方中的具體運用。如哮喘選定喘穴,腰痛選腰痛點。
  下列哪項屬於對症選穴
  A.脅痛選日月
  B.落枕選外勞宮
  C.偏頭痛選足臨泣
  D.肛門脫出選氣海
  E.視物昏花取風池

  
  『正確答案』B

  下列哪項不屬於針灸選穴原則
  A.對證選穴
  B.對症選穴
  C.近部取穴
  D.遠部取穴
  E.上下取穴

  
  『正確答案』E

  
  二、配穴方法
  (一)按經脈配穴法
  1.本經配穴法當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選該臟腑、經脈的腧穴配成處方。如咳嗽取中府、太淵;急性胃痛取足三裡、梁丘;下肢外側痛,取環跳、陽陵泉。
  2.表裡經配穴法 當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取該經和其相表裡的經脈腧穴配成處方,如胃痛取三陰交、足三裡。原絡配穴法是典型代表,如咳嗽取合穀、列缺。
  下列哪項不屬於表裡經配穴
  A.咳嗽取列缺、合穀
  B.失眠取神門、後溪
  C.腰痛取昆侖、腎俞
  D.胃痛取公孫、足三裡
  E.痛經取天樞、地機

  
  『正確答案』C

  3.同名經配穴法 是將手足同名經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如牙痛取合穀、內庭,肝氣鬱結證取太沖、內關。
  下列哪項不屬於同名經配穴
  A.耳鳴取中渚、足臨泣
  B.頭痛取外關、陽陵泉
  C.失眠取神門、三陰交
  D.牙痛取合穀、內庭
  E.便秘取天樞、曲池

  
  『正確答案』C

  (二)按部位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是指將位於腰部以上或上肢的腧穴與腰部以下或下肢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廣泛,如眩暈上取百會,下取太沖,咽痛上取魚際,下取太溪。八脈交會穴的配合應用是典型代表。
  2.前後配穴法是指將人體前部和後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主要指將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本法主要用於治療內臟疾病,如膀胱疾患取中極、秩邊,咳嗽取膻中、風門。《靈樞·官針》所指的偶刺屬本法的範疇。俞募配穴法是典型代表,如肝俞配期門治療肝的疾患。
  下列哪項屬於前後配穴
  A.膻中、厥陰俞
  B.中脘、三陰交
  C.期門、太沖
  D.太溪、腎俞
  E.中極、三陰交

 
  『正確答案』A

  3.左右配穴法是將位於人體左側和右側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如急性胃痛取雙側梁丘,面癱取雙側合穀。但本法不限於左右取同一個腧穴,如左側偏頭痛取左側的太陽和右側的外關,也屬於左右配穴。《靈樞·官針》中的繆刺巨刺屬本法的範疇。

細目四:特定穴


  一、五輸穴
  五輸穴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對經氣流注特點的概括。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佈在指、趾末端;滎穴分佈在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前;輸穴分佈在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後;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至前臂、脛部;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
  下列各項中,敘述不正確的是
  A.所根為井
  B.所溜為滎
  C.所注為輸
  D.所行為經
  E.所入為合

  
  『正確答案』A

  《難經·六十四難》記述了五輸穴的全部五行屬性,五輸穴與五行之間按照陰井木陽井金的規律進行配屬。

陰經五輸穴表

六陰經

井(木)

滎(火)

輸(土)

經(金)

合(水)

手太陰肺經(金)
手少陰心經(火)
手厥陰心包經(相火)
足太陰脾經(土)
足厥陰肝經(木)
足少陰腎經(水)

少商
少沖
中沖
隱白
大敦
湧泉

魚際
少府
勞宮
大都
行間
然穀

太淵
神門
大陵
太白
太沖
太溪

經渠
靈道
間使
商丘
中封
複溜

尺澤
少海
曲澤
陰陵泉
曲泉
陰穀

陽經五輸穴表

六陽經

井(金)

滎(水)

輸(木)

經(火)

合(土)

手陽明大腸經(金)
手太陽小腸經(火)
手少陽三焦經(相火)
足陽明胃經(土)
足少陽膽經(木)
足太陽膀胱經(水)

商陽
少澤
關沖
厲兌
足竅陰
至陰

二間
前穀
液門
內庭
俠溪
通穀

三間
後溪
中渚
陷穀
足臨泣
束骨

陽溪
陽穀
支溝
解溪
陽輔
昆侖

曲池
小海
天井
足三裡
陽陵泉
委中

  手太陰肺經的井穴是
  A.少商
  B.少澤
  C.少沖
  D.商陽
  E.曆兌

  
  『正確答案』A

  五輸穴臨床應用極為廣泛,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日: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是臨床上常用的選穴方法之一,指出滎穴、輸穴主要治療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合穴主要治療內腑病證。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病在髒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難經·六十八難》載: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某些五輸穴具有明顯的相對特異性,近代臨床井穴多用於急救,滎穴主要用於治療熱證。
  (二)按五行生克關係選用
  《難經·六十九難》提出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將五輸穴配屬五行,然後按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的原則,虛證用母穴,實證用子穴。這一取穴法稱為子母補瀉取穴法,臨床應用很廣泛,分為本經子母補瀉和他經子母補瀉兩種。
  1.本經子母補瀉法即是選擇病變經脈上的五輸穴進行補瀉。各臟腑的母穴、子穴如
  下表:

本經子母補瀉取穴表

五行

君火

相火

臟腑

大腸

膀胱

小腸

心包

三焦

母穴

太淵

曲池

複溜

至陰

曲泉

俠溪

少沖

後溪

中沖

中渚

大都

解溪

子穴

尺澤

二間

湧泉

束骨

行間

陽輔

神門

小海

大陵

天井

商丘

厲兌

  例如,肺之虛證取本經的輸穴太淵,是因為肺屬金,太淵屬土,土為金之母,施以針刺補法,即虛則補其母;反之肺之實證,取本經的合穴尺澤,即實則瀉其子。
  根據本經子母補瀉法,心經虛證應選用
  A.神門
  B.少沖
  C.太白
  D.太沖
  E.大敦

  
  『正確答案』B

  2.他經子母補瀉法即是指取病變經脈的母經上的母穴或子經上的子穴治療。仍以肺之實證為例,肺屬,腎屬,腎經為肺經的子經,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可在子經(腎經)上選取即屬的合穴陰穀。

  二、原穴、絡穴

十二原穴表

經脈(陰經)

原穴

 

經脈(陽經)

手太陰肺經

太淵

合穀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陰心經

神門

腕骨

手太陽小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

大陵

陽池

手少陽三焦經

足太陰脾經

太白

沖陽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陰腎經

太溪

京骨

足太陽膀胱經

足厥陰肝經

太沖

丘墟

足少陽膽經

十五絡穴表

手太陰肺經

列缺

手少陰心經

通裡

手厥陰心包經

內關

手陽明大腸經

偏曆

手太陽小腸經

支正

手少陽三焦經

外關

足太陰脾經

公孫

足少陰腎經

大鐘

足厥陰肝經

蠡溝

足陽明胃經

豐隆

足太陽膀胱經

飛揚

足少陽膽經

光明

任脈

鳩尾

督脈

長強

脾之大絡

大包

  原穴有調整臟腑經絡虛實的功能,既可瀉實,又可補虛,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多用於虛證,治療範圍很廣泛,也可以協助診斷。
  絡穴可以治療本絡脈的病證。十五絡脈各有其虛實病候,在《靈樞·經脈》中有具體記載。十二絡脈具有加強表裡兩經聯繫的作用,故十二經絡穴可以治療表裡兩經脈的病證。如列缺既可治療肺經病證,又可治療大腸經病證。
  臨床上常根據原絡配穴法組成處方。所謂原絡配穴法,就是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後病的相表裡經脈的絡穴相配合,又稱主客原絡配穴。如肺經先病。取其經的原穴太淵為主,大腸經後病,取其經絡穴偏曆為客;反之,若大腸經先病,則取其經的原穴合穀為主,肺經後病即取其經的絡穴列缺為客。
  手少陰心經的原穴是
  A.少府
  B.少海
  C.通裡
  D.陰郤
  E.神門

  
  『正確答案』E

  
  三、背俞穴、募穴
  俞穴、募穴常總稱為俞募穴。因為兩者均與某一臟腑在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方面有密切聯繫,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同之處,臨床應用時又多同時配合使用,故多同時出現。

俞募穴表

六臟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俞

中府

大腸

大腸俞

天樞

心包

厥陰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門

心俞

巨闕

小腸

小腸俞

關元

脾俞

章門

胃俞

肝俞

期門

膽俞

日月

腎俞

京門

膀胱

膀胱俞

中極

  俞、募穴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如肺之疾患取肺俞,胃之疾患取胃俞。還可用於治療與對應臟腑經絡相聯屬的組織器官疾患,如目疾、筋病選肝俞,耳疾選腎俞。
  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論述,臨床上髒病多選取背俞穴治療,腑病多選取募穴治療。但由於俞、募穴關係密,臨床常把病變臟腑的俞、募穴相配,以發揮其協同作用,即俞募配穴法,如胃痛取胃俞、中脘,心悸選心俞、巨闕。
  下列腧穴中,小腸的募穴是
  A.中極
  B.關元
  C.氣海
  D.神闕
  E.中脘

  
  『正確答案』B


  四、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即公孫、內關、足臨泣、外關、後溪、申脈、列缺、照海8個腧穴,均位於腕踝部上下。

八脈交會穴表

經屬

八穴

通八脈

會合部位

足太陰脾經

公孫

沖脈

胃、心、胸

手厥陰心包經

內關

陰維

足少陽膽經

足臨泣

帶脈

目外眥、頰、頸、耳後、肩

手少陽三焦經

外關

陽維

手太陽小腸經

後溪

督脈

目內眥、項、耳、肩胛

足太陽膀胱經

申脈

陽蹺

手太陰肺經

列缺

任脈

胸、肺、膈、喉嚨

足少陰腎經

照海

陰蹺

  八脈交會穴與奇經八脈存在著特殊的交會關係,內關通于陰維,公孫通於沖脈,外關通于陽維,足臨泣通於帶脈,後溪通於督脈,申脈通于陽蹺,列缺通于任脈,照海通于陰蹺。八穴有調節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作用,治療範圍廣,可以主治全身疾病,作用顯著,為臨床所常用。
  奇經八脈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病候,當奇經發生病變時,即可選用八脈交會穴治療。如督脈病證之腰脊強痛,可選後溪。臨床配穴時多將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內關、公孫,外關、足臨泣,後溪、申脈,列缺、照海四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
  內關、公孫配合,治療心、胸、胃的疾患;外關、足臨泣配合,治療目外眥、耳後、頰、頸、肩部疾患;後溪、申脈配合,治療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患;列缺、照海配合,治療肺系、咽喉、胸膈疾患。

  五、八會穴

八會穴表

八會穴

所屬經脈

八會穴

髒會

章門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陽膽經

陽陵泉

筋會

腑會

中脘

任脈

手太陰肺經

太淵

脈會

氣會

膻中

任脈

足太陽膀胱經

大杼

骨會

血會

膈俞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陽膽經

絕骨

髓會

  臨床應用主要體現在治療方面。八會穴對於各自所會的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如六腑之病可以選中脘;筋病可以選陽陵泉等。另外,《難經·四十五難》日: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穴也,提示八會穴還可以治療相關的熱病。

  六、郤穴

郤穴表

經脈

郤穴

經脈

手太陰肺經

孔最

溫溜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陰心經

陰郤

養老

手太陽小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

郤門

會宗

手少陽三焦經

足太陰脾經

地機

梁丘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陰腎經

水泉

金門

足太陽膀胱經

足厥陰肝經

中都

外丘

足少陽膽經

陰維脈

築賓

交信

陰蹺脈

陽維脈

陽交

跗陽

陽蹺脈

  郤穴有彙聚氣血、調理氣血的作用。臟腑疾患可在相應的郤穴上出現疼痛和壓痛,有助於診斷;又是治療本經和相應臟腑病證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療急症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如急性胃痛取梁丘,養老治療急性腰痛,咯血取孔最。

  七、下合穴
  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六腑的下合穴分別為足三裡、上巨虛、下巨虛、陽陵泉、委中、委陽。

下合穴表

六腑

下合穴

足三裡

大腸

上巨虛

小腸

下巨虛

陽陵泉

膀胱

委中

三焦

委陽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合治內腑,敵與六腑相關的疾患常選用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的疾患選足三裡,腸癰選上巨虛。下合穴還可用於診斷,如膽腑疾患常在陽陵泉有明顯的壓痛。

  八、交會穴
  交會穴具有主治範圍廣泛的特點,不但能治療本經的疾病,還能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如: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肝、腎經又在此交會,所以能治療足三陰經的病證。大椎是督脈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經相交會,既可治療督脈的疾患,又可治療諸陽經的全身性疾患。另如風池、風門、中脘、申脈、照海、關元、中極等都是主治範圍非常廣泛的交會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adon 的頭像
    buadon

    舊人文與新醫學

    bua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