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十四單元 急症

 

一、暈厥
  【辨證】
  多由元氣虛弱,病後氣血未複或產後失血過多,每因操勞過度、驟然起立等,致使經氣紊亂,氣血不能上充于腦,陽氣不能通達於四末發為暈厥;或情志異常波動,或外傷劇痛,致使經氣逆亂,氣血運行失常,清竅受擾,發為暈厥。
  【辨證】
  主症 自覺頭暈乏力,眼前發黑,泛泛欲吐,繼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兼見素體虛弱,疲勞驚恐而致昏僕,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氣短眼花,冷汗舌淡,脈細緩無力者,為虛證;偶因外傷、惱怒等致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呼吸急促,牙關緊閉,舌淡苔薄白,脈沉弦者,為實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蘇厥醒神。取督脈、手厥陰經穴為主。
  主穴 水溝 中沖 湧泉 足三裡
  配穴 虛證者,加氣海、關元、百會;實證者,加合穀、太沖。
  操作 足三裡用補法;水溝、中沖用瀉法;湧泉用平補平瀉法。配穴 按補虛瀉實操作,氣海\關元、百會用灸法。
  方義 水溝屬督脈穴,督脈入腦上顛,取之有開竅醒神之效。中沖為心包經井穴,能調陰陽經氣之逆亂,為治療暈厥之要穴。湧泉可激發腎經之氣,最能醒神開竅,多用於暈厥之重證。足三裡補益氣血,以滋養神竅。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神門、腎上腺、心、皮質下。毫針刺,強刺激。
  (2)刺絡法 選十二井穴、十宣、大椎。毫針刺後,大幅度撚轉數次,出針後使其出血數滴,適用於實證。

  二、內臟絞痛
  (一)心絞痛
  主症 突然發作的胸骨下部後方或心前區壓榨性、悶脹性或窒息性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左上肢前內側及無名指和小指。疼痛一般持續515分鐘,伴有面色蒼白,表情焦慮,出汗或恐懼感。多因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受寒等因素誘發。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通陽行氣,活血止痛。取手厥陰、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陰郤 膻中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內關為八脈交會穴和心包絡穴,可調理心氣,活血通絡,為治療心絞痛的特效穴。陰郤為心經郤穴,可緩急止痛。膻中為心包經之募穴,又為氣之會穴,可疏調氣機,治心胸疾患。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心、小腸、交感、神門、內分泌。每次選35穴,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
  (二)膽絞痛
  1.急性膽囊炎、膽石症
  急性膽囊炎右上腹痛,呈持續性,並陣發性加劇。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區,伴有噁心、嘔吐,右上腹膽囊區有明顯壓痛和肌緊張。部分患者出現黃疸和高熱,或摸到腫大的膽囊。
  膽石症 疼痛劇烈,噁心嘔吐,並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和高熱。發作一般時間短暫,也可延及數小時。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疏肝利膽,行氣止痛。取足少陽經穴、相應的俞募穴為主。
  主穴 膽囊穴 陽陵泉 膽俞 肝俞 日月 期門
  配穴 嘔吐者,加內關、足三裡;黃疸者,加至陽;高熱者,加曲池、大椎。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日月配膽俞、期門配肝俞為俞募配穴,疏肝利膽止痛。陽陵泉為足少陽之合穴,以利肝膽之腑。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患的經驗效穴。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肝、胰膽、交感、神門、耳迷根。急性發作時,毫針強刺激,持續撚針。疼痛緩解後,用耳穴壓丸法,兩耳交替進行。
  2.膽道蛔蟲症
  上腹中部和右上腹突發的陣發性劇烈絞痛或劍突下鑽頂樣疼痛,可向肩胛區或右肩放射,伴有噁心、嘔吐,有時吐出蛔蟲,繼發感染時有發熱。疼痛時間數分鐘到數小時,一日發作數次。間隔期疼痛可消失或很輕微。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解痙利膽,驅蛔止痛。取足少陽、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膽囊穴 陽淩泉 迎香 四白 鳩尾 日月
  配穴 嘔吐者,加內關、足三裡。
  操作 毫針瀉法。迎香透四白,鳩尾透日月。每次留針12小時。
  方義 陽陵泉為足少陽之合穴,可利膽止痛。迎香透四白為治療本病的經驗穴。鳩尾透日月疏通局部氣血。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患的經驗效穴。諸穴共奏驅蛔止痛之功。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胰膽、艇中、十二指腸、神門、耳迷根。先刺右側,疼痛未止再刺左側,強刺激。
  (三)腎絞痛
  主症 疼痛突然發生,多呈持續性或間歇性,並沿輸尿管向髂窩、會陰、陰囊、大腿內側放射,出現血尿或膿尿、排尿困難或尿流中斷,腎區可有叩擊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取相應背俞穴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腎俞 三焦俞 關元 陰陵泉 三陰交
  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沖;濕熱重者,加委陽、合穀。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腎俞、三焦俞位於腎區,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配關元疏利膀胱及局部氣機。遠取三陰交、陰陵泉以清利濕熱,通淋止痛。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腎、輸尿管、交感、皮質下、三焦。毫針刺,強刺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adon 的頭像
    buadon

    舊人文與新醫學

    bua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