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六腑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傳化水穀,其氣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飲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須通過消化道的七道門戶,《難經》稱為“七沖門”。
(一)膽的生理功能
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下,內貯膽汁。膽汁又叫精汁、清汁,是一種黃綠色液體,味苦,具有促進某些食物消化的作用。
膽的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及主決斷。膽汁來源於肝,彙集於膽,並隨著消化的需要,排泄膽汁於胃腸,以幫助對某些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的決斷作用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響,維持精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代謝,確保臟腑間的協調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胃的分部名稱、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又稱胃脘,位於上腹部,上連食管,下接小腸。胃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部分;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分;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部分。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穀。受納,即接受、容納的意思。故稱“胃者,太倉也。”腐熟,也叫熟腐,即初步消化,形成食糜。胃的主要功能,即是接受容納由口腔經過食管下傳的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然後向下傳入小腸。
胃的受納和腐熟功能,除與胃陰的滋潤作用有關外,主要依賴於胃氣、胃陽的推動和溫煦。胃氣的運動特點是“降”,即飲食物經胃腐熟後,下行傳入小腸。胃氣要維持“降”的特點,首先必須保持“通”,即暢行無阻。所以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為順”、“以通為和”來說明。胃氣通降(亦稱和降),就能正常受納飲食而下傳小腸。故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潤惡燥。所謂喜潤惡燥,是指胃中應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於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維持其受納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三)小腸的生理功能
小腸是一個相當長的管道器官,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腸內進行。
小腸的生理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別清濁。受盛,是接受和貯盛。化物,即消化。小腸的受盛與化物功能,是指小腸接受由胃傳下的食糜,停留相當長的時問,以進行進一步的消化。
分別清濁,清,指水穀精微。濁,指食物殘渣。小腸分別清濁的功能,即對食糜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部分,並將殘渣向下傳送至大腸。由於小腸亦參與人體的水液代謝,故又有“小腸主液”之說。小腸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四)大腸的生理功能
大腸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為傳化糟粕和主津等方面。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並通過燥化而形成糞便。大腸之氣傳導運動,將糞便經肛門有節制地排出體外。故稱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傳化糟粕功能,實為小腸泌別清濁功能的承接,並與胃氣的通降、肺氣的肅降、脾氣的運化、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作用有關。此外,大腸吸收水液,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故又說“大腸主津”。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貯存尿液和排出尿液。尿液由津液所化,即津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輸於膀胱,通過膀胱之氣的固攝作用,使尿液暫時貯存於此。所以膀胱貯尿的功能,亦稱“藏津液”。當膀胱內尿液積存到一定量時,便產生尿意,於是及時自動地將尿液經尿道而排出體外。膀胱的這種排尿功能,是其氣化作用的結果,所以說“氣化則能出”。
(六)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作為人體上、中、下部位的劃分,已超出了實體六腑的概念,有的醫家稱其為分佈於胸腹腔、包容五臟六腑之“大府”,並因其大而稱為“孤府”。實已指明三焦非實體性臟器。實質上,三焦是對人體某些部位和內臟等生理功能的綜合概括。
1.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
其總體生理功能是通行諸氣和運行水液。三焦是諸氣上下運行的通路,腎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氣,自下而上至胸中,布散於全身;胸中的宗氣,自上而下達於臍下,以資先天元氣,合為一身之氣,皆以三焦為通道。所謂運行水液,是指三焦為水道。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腎等髒的協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正常運行。
2.三焦的劃分及其生理特點
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面部。上焦的生理特點是主氣的宣發和升散,即宣發衛氣,布散水穀精微和津液,以營養滋潤全身。故其生理特點概括為“上焦如霧”。
中焦,指膈以下,臍以上的脘部,包括了脾胃和肝膽等臟腑,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輸布水穀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故概括為“中焦如漚”。
下焦,指臍以下腹部,包括了小腸、大腸、腎、膀胱,以及女子胞、精室等臟腑和兩下肢。下焦的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其生理特點,概括為“下焦如瀆”。
二、六腑與五臟之間的關係
髒與腑的關係,是臟腑陰陽表裡配合、相輸相應的“臟腑相合”關係。其依據有三,即經脈絡屬、生理配合與病理相關。
(一)心與小腸的關係
在生理上相互為用: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養,有助於小腸的化物;小腸化物,泌別清濁,吸收水穀精微,其濃厚部分經脾氣轉輸於心,化血以養心脈。故說“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心經實火,可下移於小腸。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脈上熏於心。
(二)肺與大腸的關係
肺與大腸的生理聯繫,主要體現於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功能的相互為用方面。肺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並布散津液,能促進大腸的傳導,有利於糟粕的排出。大腸傳導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於肺氣的肅降。
(三)脾與胃的關係
脾與胃的生理聯繫,主要體現為水穀納運相得,氣機升降相因,陰陽燥濕相濟等方面。既存在著協同作用,又具有依存關係。脾胃合稱為“後天之本”,又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熟腐。胃的“納”是為脾的“運”作準備,而脾的“運”適應胃繼續“納”的需要。脾與胃密切配合,納運相得,才能完成納食、消化、吸收與轉輸等一系列生理功能。
脾氣宜升,胃氣宜降,是脾胃之氣運動的基本特點。而升與降是相反相成的,沒有胃降,就沒有脾升。而脾不能升,則胃就不能繼續降。因此,脾胃之氣一升一降,升降相因,從而保證了“運”、“納”功能的正常進行。故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脾為髒,屬陰,喜燥而惡濕;胃為腑,屬陽,喜潤而惡燥。燥濕之性相反,喜惡有所不同,這反映了脾胃在喜惡燥濕方面的特性。脾胃燥濕之性雖然不同,但其間又是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的,脾之燥有胃之潤制約之,才不致過燥;胃之潤有脾之燥制約之,才不致過濕。從而燥濕相濟,方能維持脾胃之氣的正常升降,達到“運”、“納”功能正常。故《臨證指南醫案》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
(四)肝與膽的關係
肝與膽的生理聯繫,主要表現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
肝主疏泄,分泌和排泄膽汁。膽附於肝,膽汁來源於肝而疏泄於腸。肝膽同主疏泄,共同發揮協助消化的作用,以助脾胃運化水穀,轉輸精微。
膽主決斷與人之勇怯有關,而決斷又來自於肝之謀慮,肝膽配合,人之情志正常,遇事方能作出決斷。
(五)腎與膀胱的關係
腎與膀胱的生理聯繫,主要體現在貯尿和排尿方面的相互依存和協同作用。
人體水液經過腎的氣化作用,濁者下降,必須由膀胱貯留和排泄,而膀胱的貯尿和排泄功能,又依賴於腎氣的固攝與氣化作用。因此,腎與膀胱共同協作,以完成尿液排泄。
留言列表